

用教练技术助力孩子成长
作者: 舒曼教师要做一名发现学生资源的专家,运用正向积极的心理教练技术助力孩子成长;同时,在助力孩子成长过程中收获成长,在师生互助中体验助人的幸福,让爱在师生中流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师要注意自我成长
“花香蝶自来”。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如果你能走多远,你就能带领着你的学生走多远。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当我们有更好的状态,学生自然也会追随和崇拜我们,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大家应该不会忘记,小时候喜欢哪一门学科,一定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为此,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原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体现出教师作为心灵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重要。“人民教师”看上去很美,去帮助他人、教育他人时,我们也应该时时反省自身的状态如何?自己是否也在持续地追求成长?自己的情绪是否稳定?
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是有价值的工作。我们要坚信,每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传播出去的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害怕别人质疑。
教师要重视师生关系
俗话说:“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从心理角度来说,现在有些面临学业或心理困难的孩子,会引发早年创伤的感受,让人体验到生活的无望感,甚至体会到被抛弃感,激发焦虑和抑郁情绪。在这种情绪下,教师要关心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从平时生活中开始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关系,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比方说,老奶奶站在马路边,如果她不想过马路,我们以为她要过马路,就强行把对方拉过去。结果会怎样?那老奶奶当然会很愤怒,我们也会很辛苦。
重视师生关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心理系统,一旦打破就会失序或心理失衡。比如一个做事总是很谨慎、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教师建议他要外向些,这会让他陷入更为胶着的状态。聪明的老师会很欣赏他的谨慎及内向,并处处表现出好奇和欣赏,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尊重。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体现在与学生交往的全部过程。比如,我会经常与初次见面的学生探讨,我该如何称呼你?用他自己想要的词语来称呼他自己,既是对他的尊重,也可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用专业术语来说是一种共情。有人用嘴说话,有人用心说话,有人用身体说话。用嘴是讲道理,用心是共情,用身体是影响力。
教育工作者要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要学会清空自己的状态,将自己的呼吸调整到与对方一致,与学生的情绪产生共振。学生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我们都能准确地感受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训练。比如,可以两人相对而坐,一个人讲无声的故事,让另一个人来猜,这样的练习可以提升聆听及共情能力。
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把别人当自己”,深刻理解学生的感受。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理解,你一定很难受,我也一样很难过”。
教师要有系统观思维
系统观对做好教育工作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系统观如何落到实处,或者说如何转化到实际行动中,需要进行系统宏观的思考。“学生的生活是一个系统”“问题与他所处的环境同在一个系统内”“孩子成绩不好,是综合原因所导致的”等,这种系统观会促使我们进行宏观思考,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见。
系统观提示教育工作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为此,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促使学生产生正向积极的改变就要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观提示我们,一小步会引发大改变。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协同观”是系统宏观的一部分,自组织是协同的关键。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各种功能的积极作用,最后会形成良性互动,促使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教师要重视孩子小的进步,因为小的改变以及发生的历程,可以改变并促使系统协同发展。
接下来,谈谈心理教练的基本技巧。
首先,是同理共情技术。教育是一项与人有关的工作,我们要克服“只见问题不见人”“只见技术不见人”的两种偏向。承认任何人都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具体落实到心理援助工作中就是关心和尊重学生。假如,一位教师说:“看,他变得开朗了。”而另一位教师则说:“他比以前更懂得如何接纳痛苦,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么自信。”第二位教师是更合格的助人者。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当然,作为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向学生示范一种对待生命的方式,做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协助学生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包括生活、学习、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困难。这些包括“事”与“情”两部分。在关注人的同时,重点是建立同理共情的良好关系,使双方在“情感”中得到爱与成长。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术。
其次,是正向激发技术。要正向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笔者长期在学校工作,经常面对一些心理状态欠佳的孩子,会在学校发展朋辈学生心理委员,定期开展朋辈心理活动。他们由求助者变成助人者,会比以前更加积极、正向。
正向激发就是通过赞美与欣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前几天有一个学生来求助,他说他没有朋友,整天待在寝室感到非常无聊。笔者问他:“那你是怎么过的?”他说:“练习抄写《道德经》。”这让我感到惊讶,我及时表达了欣赏。他和笔者分享了他的一些感受,我真的很钦佩,就请教他:“你这个是怎么做到的?”他教了我一些技巧,半个小时的时间,与其说是我帮助他,不如说是他帮助了我。只要我们持有正向积极的眼光,每个学生都有我们值得欣赏的闪光点。
再次,一小步进展技术。一小步技术,是正向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多元价值取向而提出的。让学生描述系统性的问题之后,如何优先启动一小步,才能持久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问题解决并不容易立即实现,如同爬楼梯一般,优先启动哪一项工作才能开发更多的资源?优先观会给予我们突破的契机。
一小步从技术上来说,就是量尺问句,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巧。量尺问句不但看起来很简单,操作也极为方便,连儿童都喜欢打分数,可以通过这样的问句,将抽象概念转为具体化的问句。
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很焦虑,若不使用一小步的技术,我们可能只能说:“怎么了?这么焦虑,好像心情不太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吗?”但若是使用这个技术,便能问学生:“现在有一把尺子,他的刻度是1~10分,10分代表你的心情很好,你会给现在的自己打几分?” 无论他回答几分,我们总有机会打破僵局,使学生开口。这个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澄清状态,看到希望和信心,同时具有自我觉察、理清的功能。
最后,自我赋能技术。主观世界是可以建构的。换句话说,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人的潜力被我们压抑、限制了。世界并不只是我们所看到和认识到的世界,世界其实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只要你愿意打开视野、换个视角、调个频道,只要你善于主动建构。
例如,“看起来很不容易,但你是怎么做到的?”教师要善于在与学生对话中,借助提问技术和回应技术,引导和支持学生去主动建构,发现过去的正向资源,探讨未来的积极信心,开启新的生成过程,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你是怎么做到的?”教师带着谦虚的探寻,通过一个想法邀请另一个想法,让学生产生自我赋能,从而又形成更多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