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
作者: 陈军 毛明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因此,做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必须科学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向上要有高站位
能否办好高等教育,方向问题是第一位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教育为谁服务这个关键性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深刻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针。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必须要有高站位,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四个服务”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松懈,容不得任何含糊。
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有高标准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高等教育质量包含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其核心体现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对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掀起质量革命,努力铸就质量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实践实训等不同方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人才总量虽然不低,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高,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人才能力素质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然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因此,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有高标准,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要对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平台建设,构建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社会服务上要有高贡献
引领社会前进靠思想,助推社会发展靠科技。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教育逐步走入经济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从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可以说,没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就不会有一流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从世界大国兴衰变迁和世界科教中心转移的现实逻辑与实证研究来看,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高等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更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
无论是国家强大的历史逻辑,还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都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服务作用发挥上有明显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阐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需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社会服务上要有高贡献,就要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布局社会需求强、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在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地方下“苦功夫”,在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大力气”,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力度,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大学治理上要有高水平
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改革机遇,在大学内部治理方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提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进步,展现了中国教育的坚定自信。但是,需要看到,面对日益复杂的治理事务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大学治理也存在一些急需改革完善和创新优化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制度优势,这决定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现代化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接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滋养,学会继承而不守旧,做到借鉴而不照搬,争取领跑而不追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大学治理上要有高水平,就要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高等教育现实问题,不断深化现代大学办学规律认识,科学把握现代大学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大学治理的先进经验,规范理顺大学的外部治理,完善提升大学的内部治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努力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且有利于学校办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我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我国大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助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贡献力。
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积极主动思考谋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大课题,奋力开创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