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理想之扁舟举相实以相属
作者: 林钟书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理想”二字。导演邹靖表示,“长安”象征的是理想,而“三万里”则是追寻理想的旅途。片中,李白与高适两位主角都在为理想而上下求索,都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们的旅途截然不同:“浪漫主义”的李白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更为“现实主义”的高适虽半生艰难,却大器晚成。
过早家道中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加之“重振家族荣光”的重压扛于肩上,让高适更像一名苦行僧,人生从中年才开始。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不忘初心的执着。
脱离唐代历史背景,将高适追逐理想的故事置于当代也不过时。在变数与坎坷之中,人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自洽,故事中的高适或许能给出参考。
面对追逐理想的坎途,我们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年轻时就名扬天下的李白不同,高适四十八岁才有“正式工作”,五十二岁才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按照李白、杜甫的性格,估计早就会痛苦地写诗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但高适不同,他有军人的乐观、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对董大的宽慰,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即使已经步入老年,尽管还是一介白衣,只要心怀希望、乐观向上、练就本领,一定会遇见知己,名扬天下。在追逐理想的征途中,面对坎坷与变数,高适以乐观向上的姿态成就了自己。在唐代诗人中,像高适一样乐观面对命运的坎坷与变数的还真不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半生都在贬谪中的刘禹锡,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传统,赞美秋的美好,昂扬激情、乐观豁达,成就了他“诗豪”的美名。
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征程中,青年人的“长征路”才刚刚开始,一路上还会面对许多坎坷与变数,重要的是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也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更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志气,保持韧劲,乐观向上,奋勇挺进。再滂沱的大雨过后终将放晴,再泥泞的征途必能抵达,青年人定会在乐观向上、奋斗拼搏中实现人生理想。
面对追逐理想的坎途,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与“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开挂人生不同,“蹇踬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是中年高适的真实写照。但屡试不中的他,不怨天尤人,选择了练好内功、不断积累;职场失意的他,不退缩、不丧气,选择了展翅翱翔、另辟天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于李白的夸夸其谈,高适迅速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赛道:当兵。要知道,就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也从未萌生过醉卧疆场的念头。高适却抛下了所有的“偶像包袱”,拿得起、放得下:为了实现理想,他敢于迎难而上,提剑上战场。昔日默默无闻的“小镇做题家”,今日也开始指挥千军万马,开始了他迎风逆袭的翻盘。
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面对可能的变数与坎坷,青年人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勇登“雪山”,勇闯“草地”,把困难和挫折当做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磨刀石,主动到条件艰苦、矛盾多的岗位去“磨磨刀”, 迎难而上,接力担当。只有在逆境中“淬淬火”, 到基层一线“蹲苗”,在“风雨雷电”中接受考验,才能修炼铁肩硬脊、收获才华和能力,用青春力量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面对追逐理想的坎途,我们要有不忘初心的执着。高适的人生像极了一场足球赛,在上半场已经大比分落后的时候,他并未选择放弃,而是选择逆转。高适以他的一生为赌注,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伊斯坦布尔奇迹”。正是不忘“重振家族荣光”的初心,高适才有一股从不服输的豪气、迎难而上的锐气、心比天高的志气,才让他比李白、王昌龄、杜甫这些同侪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有人说,一个人最高层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初心不忘、锐气不减。因为不忘初心,高适依然心有所向、心有所持;因为不忘初心,高适人到中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年近半百的高适选择投笔从戎,最终在沙场上成就了理想,无非是“不忘初心”四个字。
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青年人应牢记初心使命、不负时代重托、无愧历史选择。每个人都挟带着时代的精神基因。当我们感动于《长安三万里》中的充盈力量和气势时,仿佛看到了大写着的个性与尊严,看到了盛唐时代流淌的才华与智慧。少年与垂暮,得道与建功,享乐与价值,人生进取与生命逍遥,始终呈现着巨大的生命张力。
当遭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学学高适,与其自暴自弃,不如努力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山重水复后看到柳暗花明。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原则和底线遭遇挑战时,我们可以看看高适。只有不为功名利禄遮望眼的人,才有可能超越人生上限。
不惧努力太晚,不畏成功太迟。所谓的失败,不过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即使人到中年,高适也敢再沸腾一下血液,处于青年的我们,又怎敢“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