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

作者: 廖钰如

智能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0

智能时代是一个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解构、重组与缔造智慧教育新体系的时代,是实现学习者的高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教育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关键能力,才可能成功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呢?这对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而言,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思维能力

这个时代无论具备多少能力,思维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芯片”。 对教师而言,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几种思维是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和计算思维。

一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也称审辩思维,是基于理性思维的质疑辨析、独立判断、合理推论和严格检验的方式。批判性思维不仅本身是一种良好的重要品质,而且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其要素包括理性、怀疑、独立、责任。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反思的意识,一种对自我、对文化意义的追问。一个富有批判性思维素质的人,他的思维具有精确、切题、深度、广度、逻辑、公正等特点。这就要求智能时代的教师所言所行要基于事实,不能语焉不详,在知细节的情况下还要知关联性,既要做好思维框架,集中考虑与问题相关的重要信息、想法和看法,又要进行合乎理性的思考。

人工智能无论如何高级,都是对人类一般思维过程的模仿,由于它不能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只有人才能理解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新的价值和意义出发,提出疑问和批判,从而实现根本转换。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智能时代教师继续保持思维优势的关键能力。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类持续保持这种宝贵的思维优势。

二是设计思维。在教育领域里,设计思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框架,并赋予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教育中各种复杂和新出现的问题。教师作为情境的认知者,设计思维为教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知识发展的新路径,能驱动教师对问题反复地推理、修正与重新定义,将个体经验应用到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而促进自身知识重构。设计思维作为教师解决一种问题的方式,能促进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和提高教学决策意识,去构思或优化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使教师不断审视问题,探究如何提供多种因果层次的解决方案。

教师的这种设计思维能力可视为一种智慧行动力,它能帮助教师把握在新技术背景下对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敏捷性的思考,直面智慧课堂教学问题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还能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更富有创造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三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数字素养的核心,它源于计算学科,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已经不单单是计算学科关注的重点,而是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普适化的方法或能力。2022年,我国首次将信息科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课程,明确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并指出计算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可与教育相关问题同步思考。

二、数字胜任能力

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解答问题的技术和技能,是明确指向使用某种设备来处理信息的能力。它体现在个体从意识到需求、检索、处理、应用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主要关注的是基础技术应用层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能力。

一是能力的转变。现阶段,我国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2.0时代,教师要转变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基础素养观,要从发展自身素养转变到发展自身胜任力,即发展在数字教育乃至智能教育中的数字胜任能力。只有这样,面对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和数字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是理念的转变。从素养理念到胜任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实现从“能教”到“教得好”的转变,这既强调了教师的“硬技术”能力(在教学中判断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强调了教师的“软技术”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策略有效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数字化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三是身份的转变。数字时代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数字社会发展中的数字公民,又承担着数字教育活动开展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从合格的数字公民视角来看,教师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品质、符合数字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以及高级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求。从合格的数字教育工作者来看,教师承担着培养数字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其目的不仅是培养未来的数字公民,更是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教师的数字胜任能力,将是教师走向专业化、胜任未来教育工作,以及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所在。

三、学习、表达、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正在突破对人类简单学习的模仿,人工智能在更多方面接近甚至超越人类。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使智能机器人在更多领域代替人类的劳动。

一是提升学习能力。人类在面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不仅可以沿用以前既存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采用从未有过的创新方式。这可能是人类在智能时代依然保持学习优势的关键能力,也是智能时代教师的重要能力。学习能力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未来在学习领域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还在于能一代又一代地将这种学习优势保持下去。

二是提高表达能力。智能时代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表达能力,提高自己与学生建立人际情感的能力,以及通过一切措施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教师的能力。

三是加强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本身为人类所创造,是人类智能的延伸,只是其延伸的水平日益提高,因而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人的脑力劳动。然而,至少在目前的水平上,大多数的人工智能还是基于既成知识和思维方式,还是由人类设计出来的。即便那些具备了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在一定水平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但这种创造性与人类的创造性有着根本区别。

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仍然是以人类赋予的既成知识和一定的逻辑算法为根本限度,它不可能获得人类的自由意志,也不会故意打破既有的程序和算法。人却可以突破规则,运用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创造力这种特殊智能方面,人工智能是最难超越人类的。因此,智能时代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