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德育:让小学德育走向自然生态

作者: 寇艳

[摘 要]体验性德育是一门“以生为本”的德育。在德育过程中,“体验性德育”从“主体缺场”转向“主体在场”;在德育内容上,“体验性德育”从“脱离生活”德育转向“融入生活”;在德育方式上,“体验性德育”从“规训控制”转向“对话交往”;在德育路径上,“体验性德育”从“封闭断裂”转向“开放生成”。“体验性德育”不同于知识性德育,它能让德育实效性从低迷的困境中走出。

[关键词]体验性德育;自然生态;生态性失衡;生态性回归

德育是全面发展育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的教育中,德育应当位居首位。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德育常常表现为一种机械的、枯燥的“说教”“灌输”,本该生动鲜活的德育蜕变为“知识型德育”,德育渐渐地与人的生命成长疏离。德育要革命,德育要从传统的生态变异、生态失衡走向生态自然。为此,我们提出了“体验性德育”这一德育主张、要求。体验性德育要求德育要从“主体缺场”德育转向“主体在场”德育、从“脱离生活”德育转向“生活世界”德育、从“霸权控制”德育转向“对话交往”德育、从“封闭断裂”德育转向“开放生成”德育。

一、德育过程:从“主体缺场”德育转向“主体在场”德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发现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德育知识的讲解、灌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学生被动地接受、无奈地认同、顺应地点头,这样的一种德育,是一种“被动性德育”“说教型德育”“知识型德育”。[1]在这样的“被动性德育”“说教性德育”“告诉性德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缺失。他们往往囫囵吞枣地接受着既定的德育规范,没有个性、没有思考、绝对服从。这样的一种模式化、标准化的德育,造成了已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所说的“人学空场”。

体验性德育是对灌输性德育的一种超越。它或者让学生进行思辨性的体验,或者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体验。体验性德育,追求的是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获得一种感知、思维、感受等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体验性德育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外在的体验;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获得内在的体验;还可以设计研讨性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内在的思维性体验等。体验性德育不是说教型、灌输性的,它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尊重学生的已有德育经验。体验性德育不是传统的德育“说知”“闻知”“听知”,而是追求一种“实践之知”“感受之知”“领悟之知”。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笔者就有意识地融入了相关的“规则教育”,如“就餐要排队”等;融入了相关的“礼仪教育”,如“就餐要安静”等;融入相关的“节俭教育”,如“就餐要光盘”。但这些“规则教育”“礼仪教育”“节俭教育”等,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说教,而是创设了一个实践性的情境、场景——“就餐演练场”,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让一组学生演示用餐过程,另一组学生作为观察员来检视文明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对“吃饭有讲究”相关文明行为的自主建构。“在去食堂的路上不仅仅要排好队,而且不能喧哗,不能影响其他班级学生的学习”“打开食堂阿姨送到桌上的饭菜盒的时候要轻轻地打开,以免弄坏饭盒”“就餐的时候不能讲话,保持安静、细嚼慢咽,以便将饭呛到自己的食管中”“吃饭要光盘不能浪费”“吃完饭之后要将饭盒送到指定的位置”“吃饭之后要将桌面整理干净”,等等。这样的一种体验性德育,让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感受,并能由衷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律令的建构、创造之中,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主人。

德育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教育。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德育素养内化、生成规律,在德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生命、个性的健康发展。体验性德育,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主人,德育过程成为“主体在场”的德育过程,德育成为“有人”的德育。[2]

二、德育内容:从“脱离生活”德育转向“融入生活”德育

体验性的德育不是“乌托邦”式的教育,体验性的德育应当与学生的经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小学体验性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让德育内容关联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的德育内容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3],让德育成为“生活德育”“经验德育”。生活是体验性德育的源泉,体验性德育应当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德育不应将学生作为一种知识的“美德袋”,而应当融入学生的生活。德育内容应当贴合学生的生活,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无缝对接,应当服务学生的生活。体验性德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是让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而是让学生获得“道德观念”。[4]“道德观念”是融入、渗透在德育行为之中的,是能对学生的德育行为发生影响的。在德育过程中,“关于道德的观念”往往会导致学生德育的“言行分离”,甚至会让学生“有言无行”。而“道德观念”则会让学生的德育实践“言行一致”“言行统一”。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让德育融入自己的生活,德育才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德育,才是一种“接地气”的德育。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笔者设计研发了“广告知多少”这样的一个话题,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之中,了解、搜集相关的“广告”,“您想分享的广告内容有哪些?”“你看到的广告的地点在哪里?”“你从广告中获得哪些信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户外叫卖广告”“交通广告”等。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搜集了相关的“显性广告”,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的“隐性广告”,如衣服上面的图标、杯子上面的logo等。在学生搜集广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对广告进行分类,并呈现《广告法》,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广告内容”“广告方式”等进行研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商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广告?商家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做广告?如何辩证性地对待广告?最后笔者呈现多个广告语,引导学生“火眼金睛识广告”,从而引导学生分析、研判,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体验性德育内容应该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远离抽象的说教、灌输、演绎。体验性德育应当将学生的德育学习内容引向生活。它要避免“高大上”“假大空”,而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生活中、经验中,学生能自主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道德与法治智慧、形成优良的道德与法治品质。在完整的生活化建构中,学生能获得德性的完满。

三、德育方式:从“规训控制”德育转向“对话交往”德育

德育方式是影响德育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德育中,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的、机械的甚至粗暴的方式进行德育,这样的一种德育方式就是“不道德”的。当下,根据笔者的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很多教师依然将学生作为“道德的容器”,将自身标榜为高高在上的“德育者”“教育者”,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由此,德育灌输、德育规训成为一种常态。体验性德育要求德育方式、方法等必须转型,从“规训”“控制”转向“对话”“交往”。作为教师,应当以一种“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融入德育过程之中。

体验性德育,尊重学生的德育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主人,积极参与到德育研讨、辩论、实践活动中。由此,学生在德育体验中获得的就不是“空壳”知识,而是一种实践智慧。体验性德育,以一种“对话”“交往”“协商”的方式,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在体验性德育中,各主体相互聆听、倾诉,并积极地言说。在对话与交往中,德育不存在着“高高在上”“高人一等”,而是一种彼此的对话、协商,是一种彼此的求同存异。由此敞亮学生的道德世界。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个“开心果”》这一课,笔者没有对学生提出相关的机械要求,而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去寻找生活中的“开心果”。如此,学生就发现了生活很多的“开心果”。如“幽默的数学老师是开心果”;如“宽容的爸爸是一家人的开心果”;如“可爱的妹妹是一家人的开心果”;如“唱歌老是走调的某同学是班级的开心果”,等等。通过寻找生活“开心果”,应答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对话。“开心果有什么特征?”“开心果仅仅是让自己开心吗?”“我能做一个开心果吗?”,在这样的对话、互动、交往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开心果”,自己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开心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做一个“开心果”的方法、策略、路径。如有学生认为,做一个“开心果”不仅要让自己开心,更要让身边的人开心,要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他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着关心他人、学会关心他人,从而让自己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平等对话不存在霸权,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面对德育中的问题,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展开真诚的、真正的对话、交往。作为教师,要跟进学生的对话、互动,要适度介入学生的对话、互动。但教师的介入,并不是让自己的观点去主宰学生、左右学生、暗示学生,而是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德育经验的同时,力图让学生达成一种德育视界的融合。

四、德育路径:从“封闭断裂”德育转向“开放生成”德育

“知识型德育”是一种封闭性的德育,它总是试图将学生的德育学习锁定于教材文本之中,总是试图让学生的德育学习用围墙围起来,从而让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与外面的生活世界、社会实际割裂开来。总是试图让学生在“净土”中学习、生活,这样的一种“封闭”“断裂”的德育,是一种无效的德育,甚至是一种负效的德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牵强”,可能“勉强”,德育有可能异化为“伪德育”“反德育”甚至“不道德”的学科教学现象,而学生也容易形成一种“双重人格”,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5]

体验性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德育。在体验性德育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教材、课堂,从而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是变化的、流动不居的,因而体验性德育也是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的德育。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别人不尊重我,我还要不要尊重别人?显然,这样的一个问题,是有着现实性意义的,也是有着思维深度的。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主张也各不相同。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将《学会尊重》这一课的内容放大,将单元中的后续两节课的内容《学会宽容》《学会反思》等融入其中,将教学内容临时确定为“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生活、行为,要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等。这样的一种“临时转舵”,更加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于是,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别人不尊重我,我要不要尊重别人”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体验,笔者让学生从《学会宽容》《学会反思》等相关内容中寻找论证的证据。这样的一种“大课堂”“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论辩。学生积极地应用《学会宽容》《学会反思》中的相关论点,并积极主动地援引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来佐证。如有学生认为,宽容不是无限度地纵容,也不是无限度的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所以别人不尊重我,我也无需尊重他人;有的学生认为,面对他人的无心之失时,应当大度、不计较,而在面对他人无意的伤害时,要平息不满、放弃报复、原谅他人;如有的学生认为,别人不尊重我时我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言语,也看到自己的一些缺点、不足,养成良好的反躬自问的习惯;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不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开放性、生成性的德育,能开放学生的德育视界,让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德育盲点、德育盲区。

体验性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反映生活中的学生的德性发展需求,反映生活中的德育发展要求。体验性德育,要培育学生人类普遍的价值取向,以便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体验性德育,不是说教性、灌输性的,而是感受性、体验性、对话性、互动性的。体验性德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成为德育的主体。作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更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生活德育实践之中。如此,体验性德育才能真正不同于知识性德育,才能让德育实效性从低迷的困境中走出。

德育要革命、德育要转型,德育要为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体验性德育是一门“以生为本”的德育。学生是德育的真正的主体、主人。体验性德育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根基。体验性德育以学生的对话、互动、交往为主要的德育手段、德育策略、德育路径。体验性德育不是封闭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体验性德育不仅追求学生德性的生成,同时追求学生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追求学生的社会化。实施体验性德育,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感受,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体验性德育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联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威廉· 斯蒂克斯鲁德,奈德· 约翰逊.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M].叶壮,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苏珊·A.安布罗斯,等.聪明教学7 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曾文婕,邝艺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程:目标转译、内容转化与实施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3(10):4-10.

[5]殷凤.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06):17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