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小学学生管理的转型

作者: 吴荣荣

[摘 要]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新时代,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学生管理之中。具象化表达让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从事务管理走向价值管理,现代化治理让管理者从价值灌输走向价值体验,班本化引领让学生从体验表达走向体验表现。学校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目的是将学生从价值观的“知道”转型为价值观的“相信”,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校需要深度思考、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学生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策略;管理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到底就是人的思想、灵魂和信仰的教育。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显而易见。在小学学生管理中,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启蒙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中展开实践,同时也可以融入、渗透在学生管理之中。作为管理者,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在于“入脑不入心”。即注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知”“闻知”(如学校让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如果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仅仅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感受、体认,他们是难以相信并践行的。如何有效地在学生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管理者需要深度思考、探究的课题。

一、具象化表达:从事务管理走向价值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融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教师要将抽象化、概念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具体化,以便促进小学生对它的理解与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一是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实践行为;二是要将深奥的、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故事化。只有从基础性、基本性的生活、学习生活中融入、渗透,才能有效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基础性、基本性的日常学习生活事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让学生管理行为从事务管理过度、转变为价值管理。事务管理是一种琐碎的、就事论事的管理,是一种“见招拆招”的管理。这样的一种事务管理有时候往往急功近利。很多时候,事务管理往往是“有事无理”“理中无魂”。而价值管理则是一种融入价值观的管理,它不是将管理降格为简单的“事务”“事情”等来处理,而在于通过“事务”“事情”的管理,向学生融入、渗透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不是局限于“某一件事情”上,而是可以推而广之为“某一类事情”上。[2]显然,相比较于事实性、事务性管理,价值性管理能提升管理的效能,是学生管理应当采用的一种方式,应当抵达的一种境界。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学校要致力于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上述的“诚信”价值观教育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诚信”教育不是教师简单地让学生识记“诚信”这样的一个抽象的文字、概念,而是要将“诚信”具体化为“说话算话”“作业自主完成”“考试不作弊”等具体的行为。当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识到“出尔反尔”“作业、考试作弊”等是“不诚信”的表现,不仅会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让自身诚实,让自己坦诚而不虚假、不作假,并且会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地形成一种讲信用、讲信誉的优良品质。这样的一种优良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学生管理中,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管理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日常的班级学习、生活,看似都是一件件的小事,其实这些小事背后都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从这个视角来说,学生管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管理。当学生在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处理相关事件时,就能逐步地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犹如“看不见的手”,会始终牵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向,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引领”作用。

具象化的表达,能让学生管理从事务走向价值。通过价值管理,让学生形成旗帜鲜明的态度、信仰。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不仅仅要借助于具体的日常管理事情、事务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情感深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事情、事务中感受、体验,学生才能形成认知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灵魂的敞亮。也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不会成为一种“照本宣科”的讲解、成为“机械枯燥信息”的传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教育中,学生能感受、体验到一种真实的、真切的表达。有效的学生管理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濡染、熏陶力量,能产生一种积极的示范效应。

二、现代化治理:从价值灌输走向价值体验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是将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记忆、背诵,而是要促成学生对价值观所表征的具体内容的感受、体验。只有通过价值感受、价值体验才能让学生认同价值观、信仰价值观。因此,学生管理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现代化的学生治理,要从传统的价值灌输转向价值感受、价值体验、价值感悟。对于学生来说,价值观不应当是一种显性知识,而应当是一种缄默知识、隐性知识。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溶盐入水”的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善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资源,善于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善于赋予学生价值观感悟的契机,

现代化的治理,要求教师在学生管理中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主建构,从而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体验、探索、反思和感悟。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自觉地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3]在学生管理中,学校可以研发、设计一些“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其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现代化的学生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生干部的选举问题,其二是管理规章制度生成、执行等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两个层面的内容,能逐步培育学生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在学生干部选举中,学校要精心设计研发“选举”活动,秉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引导“学生干部候选人”展开施政演说,引导全体学生“无记名投票”,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选举”的庄重、庄严,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选举”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同时,让部分学生在成为“学生干部”之后,树立正确的“官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4],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选举学生干部,优化学生管理的组织建制,完善学生组织的结构形态,促进全体学生的角色分配,促进全体学生的人际交往、互动。学校还要积极地探索学生干部扁平式管理、金字塔管理、轮岗制管理等。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生成、执行过程中,学校要引导学生“规则自己制定”“规则公正执行”。要让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基于学生的广泛认同基础之上。同时,规章制度不是要简单地贴在墙面上,不是要空洞地放在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之中,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里。学校要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交由学生充分地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从而让规章制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逐步建立全体学生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等。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设计、研发、制定、实施、执行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也就自然地融入、渗透其中。现代化的治理,体现在学生干部选举以及规章制度的设计、研发、实施、执行过程中。学校只有增强学生社会层面的平等意识、公正意识、自由意识、法治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从“小我”走向“大我”。

现代化的学生管理要紧跟时代潮流,引导学生以“身”体道、以“境”融道、以“行”评道。正如英国著名的道德论专家泰勒所说,“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形式方面,比价值观教育内容本身更为重要”“事情是怎么做的要比事情是怎样说的更有影响力”。现代化的学生管理要强化学生的对话意识、交往意识、互动意识。因为,只有强化学生的对话、交往、互动意识,现代学生管理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三、班本化引领:从体验表达走向体验表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班级建设、管理之中,就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引领功能、作用。在学生管理中融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学生管理要体现出社会化的特质。通过学生管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化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奠基性、建设性的作用。学校要从传统的注重价值观的表达走向注重价值观的行为表现。要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校建设成“民主”“文明”“和谐”的集体。这种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应当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影子、映射。

班主任要让班级的组织结构社会化。要强化班本化的引领。对于学生来说,班本化的引领,不仅仅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同样更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人格范本,班主任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相比较而言,班主任的行为比班主任的言语说教更具有教育性、教育力。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修炼,从遵纪守法至道德品格、从身体力行到率先垂范,班主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5]同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教育、引导班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在班级管理中评选“最美学生”“最优干部”“感动班级小团体”“道德标兵”“遵纪模范”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借助于班本化的引领、示范,让班级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充分彰显育人的价值。要让班级成为育人的母体、摇篮。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借助于班级中的相关典型事例、事件等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引领学生。因为,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事例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是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教育力。班主任要在班级建设、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亲师信道”,从而让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得过、够得着、学得到。要加强对班级中的发生的相关事件、事情进行具体性的评价,用评价导引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相关言行进行判断、评价、调节,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言行。尤其是,在对班级中出现的相关事件、事情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充分赋予学生研讨的权利、时空,让学生敢于研讨、善于研讨、乐于研讨。要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建议,尤其是一些异议。同时要让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意见等进行研讨、协商。在我们看来,这种基于充分协商、对话、沟通的观念,就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多向度的表现,如争辩时的思想表现、意识形态表现、道德与法治素养表现等。通过学生的观点碰撞、思想交锋,能让学生在价值多元化基础上比较、鉴别,从而让学生的价值观走向共享,逐步达成与学生的共识,形成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一个主心骨,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冲破层层的认知、思想等的迷雾,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前进方向。

班本化的引领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引领。班本化引领要求班主任在融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地包装、雕刻、拔高,而应当从学生的思想、观念等的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体验、感悟。班本化的引领是一种现实性的引领,是一种活生生的引领。班本化的引领,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它努力规避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6],规避学生成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双重人格。班本化的引领,促进学生价值观理念与价值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新时代,学校要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抓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教育。学生管理和教育系统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系统的基础、前沿,承载着育人的重要功能。在学生管理中融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大的专业力、必须活化管理理论、内化批判性思考、启动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怀。学校要善于整合相关的育人资源、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妥善处理学生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必然选择。价值观的融入、渗透,要求学校要将学生从价值观的“知道”转型为价值观的“相信”,这是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俊.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的视角[J].中国教师,2018(10):80-86.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

[3]谌启标,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7-18.

[4]卜玉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班级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7.

[5]张鲁川.班级会议:班级转型的一条出路[J].现代教学,2018(08):46-51.

[6]陈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8):6-7.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