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应用

作者: 孙素霞

[摘 要]新课标强调要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初中思政课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秉持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原则,体现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要辨识“探究与分享”中情境展示类、观点探讨类、案例启发类材料的特点,完善课程内容结构。要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学科融合、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创新策略,这样才能用好“探究与分享”栏目。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与分享;初中思政课

在初中思政课课程中,教师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探究与分享”栏目。“探究与分享”栏目是一种能促进教学目标落实的活动型栏目,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素养、家国情怀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他可以创设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原则,基于“探究与分享”的特质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一、指向认知心理,秉持“探究与分享”的原则

(一)趣味性,调动学习内驱

新课标认为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在设计“探究与分享”栏目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设计原则。趣味性指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探究主题感兴趣,并设计体验感较强的探究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游戏、辩论、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时,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法律,则过于枯燥,学生的吸收效果不好。教师要基于趣味性原则,结合“探究与分享”设计情境,让学生试着演绎出“骑车带人、不让孩子上学”等违法事件,思考他们触犯了什么法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思考:“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法律就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如此设计便体现了趣味性原则,学生更感兴趣。

初中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二)互动性,坚定政治方向

互动性指的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升参与感,发展表达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政课程的应有之义,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政治立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教授“坚持依宪治国”时,如果教师直接灌输根本制度、治国的基本方略等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让他们深挖思想根源,坚定政治信念。故此,教师要基于互动性原则,利用“探究与分享”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展开案例讨论活动。让他们围绕具体例子说说《刑法》《民法典》等法律关涉的内容,思考他们和《宪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法律”,彼此对话,并探讨:“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通过互动性活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宪法,坚定了尊法守法的信念。

案例讨论、交流生活想法、辨析分析等都具有互动性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与分享”提供的材料展开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坚定政治方向。

(三)体验性,发展道德行为

体验性指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参加到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反思自我,认识到自己在言行上存在什么问题,加以改正,从而发展道德行为。《课程标准(2022)》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为了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华思想、塑造价值、铸魂培根。

在“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品德,形成团结友爱、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品德。然而,如果一味地说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不如结合“探究与分享”环节,设计体验性活动。首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说说他们如果当班长,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作为班长或者班级成员的感受,谈谈自己认为优秀班长的标准是什么。最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和优秀班长之间有多大的距离,尝试改正品行方面的问题。

在角色扮演、自我反思等活动中,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上存在什么问题,并找到改进的策略,端正自己的言行。

二、基于材料特质,辨识“探究与分享”的类型

(一)情境展示类,筑牢民族意识

在初中思政课中,“探究与分享”穿插在教材正文内容的前后,和正文知识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探究与分享”有情境展示类、观点探讨类、案例启发类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教师要结合这些材料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情境展示类栏目会展示复杂的现实情境,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感受“我与自己和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交叉板块的内容,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具体行为,将爱国、友善、乐观、进取等观念融入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培育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接班人。

在“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和图片,让他们看到在江孜保卫战中,各族人民联手抵御外侮的场景,也看到了在玉树地震期间,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灾区重建的场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行动,分别演绎这两个场景,体验人们在相应的场景中,内心感受是什么。此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通过江孜保卫战的故事,你能否感受到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各族群众参与玉树抗震救灾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迪?”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构筑民族大家庭的看法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将学生带入民族大团结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

有的材料内容和民族意识有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特定情境,思考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统一。

(二)观点探讨类,了解合法权益

观点探讨类的栏目常会围绕某个问题提出两种或以上的观点,学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分析该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体现出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公民的合法权益时,教师可以利用观点探讨类栏目提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碰撞思维,帮助他们提升法律意识。

“凝聚法治共识”一课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围绕什么是“守法”提出若干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我守法,是因为我害怕,不敢违法。”有人认为:“我守法,是因为违法会带来很多麻烦,不愿违法。”还有人认为:“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才有自由,我选择自觉守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互动讨论,说说自己认为哪种观点更正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探讨,说说青少年有哪些合法权益,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青少年该如何寻求帮助。在探讨交流中,学生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强化了认知。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围绕观点探讨类栏目,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立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案例启发类,践行社会公德

案例启发类栏目常会提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展开分析,说说自己的感想和启迪是什么。他们可以在倾听同伴观点的过程中启迪思维,进而积极践行社会公德。

在“以礼待人”一课中呈现了一个和社会公德相关的具体案例。在南宁举办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中,某外国选手连续两次掉杠。不过,观众没有嘲笑他,而是全体鼓掌。最终该选手在大家的鼓励下顺利完成了所有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下这个案例,说说从观众的言行中,能否体现出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美德。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举出具体的案例,说说社会公德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分别举了具体的例子,并提出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都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例如,一名学生看到有人推倒共享单车,便上前阻止,并将车子扶正。该学生的言行体现了爱护公物的美德。最后,可以让学生反思自我,说说自己是否违法社会公德,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总是觉得其他人的事和自己无关,很少帮助他人。他在倾听了其他同学助人为乐的例子后,得到启迪,认识到要调整自己的言行。

通过具体案例,学生明确了什么是社会公德,了解了遵守和违反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使得他们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迁移运用。

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探究与分享”的策略

(一)学科融合,懂得自我保护

在设计“探究与分享”教学策略时,教师也要聚焦核心素养,加入学科融合、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科融合指的是将思政和语文、历史、生理卫生等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将思政和生理卫生学科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逐步懂得自我保护。

“悄悄变化的我”很适合与生理卫生学科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心的变化,学会自我保护。首先,教师利用“探究与分享”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说说除了身体增高以外,在青春期,人体还会出现什么变化。除了身体变化以外,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自己是否曾经出现“逆反心理”。这样便将生理卫生知识融入其中。其次,引导学生结合青春期的变化,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在生理上,要正视自己出现的变化。在心理上,要正视青春期矛盾心理,思考如何才能让身心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最后,学生要互动交流,可以举例说说青春期的人可能会受到哪些身心伤害,该如何利用生理卫生课上学到的知识,确保身心健康,避免被伤害。

在学科融合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明确了在青春期自己的身心会出现什么变化。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人格。

(二)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验性。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换位思考,用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观点。

“爱在家人间”一课中“探究与分享”展现了小强的故事。小强一直都觉得妈妈很唠叨。有一天,天气突然降温,妈妈一定要他穿上厚外套,但是小强却拒绝了。结合该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活动,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说说小强是否应该听妈妈的话。通过该活动,学生扮演“妈妈”,利用换位思考分析妈妈为何要坚持让小强换厚衣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演绎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思考如何才能让亲子沟通变得更顺畅,让家庭关系更和睦。在换位思考后,学生认识到妈妈是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是一片好意。有一名学生建议:“我觉得小强可以先穿上厚衣服,如果此后感到热,可以再将衣服脱掉。这样就不会辜负妈妈的关爱。”

角色扮演能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换位思考。这使得学生逐步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人格,提升核心素养。

(三)参与实践,培养担当精神

初中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故此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服务社会”一课“探究与分享”环节介绍了小方参加“爱心天使”义卖活动的经历。教师可以基于这个例子,组织学生参加“爱心义卖”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例子,了解小方参加义卖的整个过程,思考要组织义卖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其次,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规划整个义卖流程,并切实参与到活动中。最后,让学生回顾参加实践的全过程,说说自己的收获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此例子,思考自己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有一名学生表示:“在义卖活动中,我们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并将得到的钱款捐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感觉这样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帮助他人。我以后要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为构筑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强化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担当精神。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标》在教学方法中共同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方法,促进感悟与建构。在初中思政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用好“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一系列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实际行动中,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丽清.试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有效运用[J].名师在线,2023(5).

[2]黄荣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栏目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9(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