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许静年

[摘 要]幼儿园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是幼儿教师实现职业追求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为落脚点,助力打造园本教研品牌。本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幼儿教师教研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是教研理念更新不力,教研模式单一低效,教研信息化水平低。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强的策略,即以先进理念带动教研方向的转变,以多元模式带动教研质量的提升,以信息技术促进教研质效的增加,进而形成优质教研,逐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助力我国幼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优质教研;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即教师立足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持续探索、研究、发现、验证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诸多新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性活动。教研是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主动脉”,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升教学教育水平的“发动机”。幼儿园教研活动即关于幼儿保教结合的相关教学研究活动,涵盖幼儿的身心发展、知识学习、习惯培养、情绪引导等。因而,以幼儿保教为基础的教研活动,旨在研究如何处理好幼儿保教的问题。其主要内涵包括研究如何满足幼儿的基本生理需要、培养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素养,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其顺利入学与终身发展夯实根基。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破解教师教研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多个维度促进优质教研的形成与发展,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幼教事业的改革发展。

一、优质教研的内涵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引领作用

(一)优质教研的内涵

优质教研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进来,能够在交流、反思中促进教育理念的碰撞和更新,促进教学技能的突破与课堂重建能力的提升。优质教研强调教研过程的丰富化,教研结果的突破性,教研参与的积极性。

应从两个维度开展教研。首先是开展自上而下的教研:其次是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结合幼儿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尤其是顽固性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组织教师积极而充分融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倾听与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审视教学行为中改进教学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更强的研究能力并促进专业发展;在拒绝自我重复中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技能,增强教学重建的能力。

(二)优质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

1.增强教师专业能力。教研活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教研是一种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优质教研能引导新教师模仿、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同时专注于多听课、多备课、多写心得,多积累成功经验;名优教师通过对新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诊断,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教研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策略,引导他们提升专业能力。对业务成熟的幼儿教师来说,优质教研应是成文与磨课的融合,以高质量的作品提供可参考的教研“路标”。新手教师在接受传帮带的同时,应聚焦教研主题,学习新课标相关理论,选择典型课例,通过磨课打造金课等,在课后反思中淬炼教学经验,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例。

所有教师都应充分参与教研活动,在深度的头脑风暴中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应从研讨教研主题的深入度、组织教研活动形式的新颖度、教研主体的成长度与参与度、教研活动与成果的区域影响度等,闭环复盘每次教研后的成果,在明确提升、改进的基础上夯实下次教研活动的基础。如此一来,教师能从中增强专业成长的能力,持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

2.惠及幼儿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幼儿教师利用从优质教研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状况,以从教研中获得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知识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主题游戏、科学实验、音乐艺术活动,让幼儿沉浸其中,通过多种感官发现、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深度探索中释放天性。他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萌生爱艺术、科学、数学、文字的良好情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打造园本教研品牌。学校应结合本幼儿园的硬件资源、软件配置,联系教师队伍的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塑造特色教研品牌。聚焦园本有效课堂、应用实践、教育科研等,构建质量前提、注重效率的教研推进办法,使每次教研都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教研成果品牌。塑造名师名专家引领的教研品牌,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塑造专家引领、区域联合、智慧共享、中心辐射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与教研模式,主要采取“名师送教送培”“青蓝结对工程”“名师大课堂”“大教研提升”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使名优教师及团体发挥带动、辐射、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教研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笔者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相关的政策性解读,通过与园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教师及管理者,市、区县幼儿园教研人员,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广泛的线下线上交流,深入研读相关学术著作,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归纳了新指南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一)教研理念更新不力

由于幼儿园未能组织幼儿教师深入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的政策文件,未能了解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政策性引导,未能掌握国家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不少幼儿教师缺乏有效教研的意识。再加上幼儿园未能高度重视园本教研的价值与意义,导致低效、陈旧、僵化的教研模式依旧主导着大部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教师没有聚焦教研主题或只将下阶段要开展的教研作粗略性分析、概括性点评,未能设置连贯的教研项目与任务。

因而,部分幼儿教师参与教研的过程中存在着较长时间的沉默不言、观望发言等,不能积极地参加教研活动。主要在于他们不能以先进新颖的理念剖析、反思幼儿教育实践的各种行为,对最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问题无足轻重。而且,幼儿园的各级管理者、教师队伍缺乏新颖的教研理念与坚实的专业素养,不能有力提升教师教研的水平,无法深刻意识到增强教研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反过来又造成他们陷入了错误的教研方向中,不能主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在教研中不善于反思教学行为、遑论改进教研模式、提升教研水平。

(二)教研模式单一低效

长时间以来,不少幼儿园的教研形式单一化。有的采取“专门听课—粗浅评课”的模式,但通常都是谈论优点、鲜有提及缺点,且通常点到为止;有的利用信息化设备展示相关课件,大家观看这些内容后只是口头讨论这些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可用的系列化教研成果;有的则是大家坐在一起,粗浅地谈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未能提前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预判相关教研内容的教学效果等。传统的教研形式易于束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无法满足教师精深化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教研活动也演变为教师比较厌烦的“形式主义”,他们无法进行深刻的现场研讨、案例辨析,也不会在教研合作中拓宽交流渠道,无法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进而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

(三)教研信息化水平低

教研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即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专门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共享,通过有效配置教研资源来提升教研质量。广大幼儿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原住民”,对信息化技术并不陌生。很多家长无形中催生了幼儿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但也存在不良倾向。不少幼儿甚至出现了不让玩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就大哭大闹的情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助力幼儿保教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不少教师虽然完成了国家信息技术2.0个人研修计划,也会定期参与区县培训、市培、省培、国培等专业化培训,然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应用方法掌握不多,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部分教师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化、合作化的教研活动,不愿意共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不会将过时的、不适当的教学资源修改成更易于幼儿接受的相关内容。他们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自然无法促进教研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制约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以优质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

(一)以先进理念带动教研方向的转变

教师应按照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以科学的教研理念指引正确的教研方向,引导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活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参与教研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科学保教的理念,结合幼儿一日三餐与学习交往,强化园本教研力度。教师应深入研读《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专门性政策文件。幼儿园应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教研培训会,带领教师学习与树立先进的幼儿保教理念。幼儿园应强化领导层在教研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再推及所有教师。这种协同教研可以突破教研活动中的堵点、难点、破解落后教研理念导致的“教研疲劳”“教研麻木”。

幼儿园应积极引领教师掌握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引导政策及其中的先进幼教理念,在强化园本教研、积极参与区域教研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效。教师要逐步树立新颖的教研理念与坚实的专业素养,支撑深度教研;以先进新颖的理念剖析与反思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行为,化解看似寻常却最需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在高水平教研中有很多的教研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以多元模式推动教研质量的提升

针对教研模式单一化低效率的问题,幼儿园与广大教师应放眼国内外幼儿园教研的最新学术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成果,精心组织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新教研模式,带动幼儿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此处介绍两种新的教研模式,以飨读者。

首先是双轮式教研。在双轮式教研中,教师以上好一堂公开课为载体,下功夫连贯好其中的备课、试讲、磨课、说课、评课、反思、改进,然后再讲课、评课、反思等环节。课程主导人、教研组长等都应到各个班级听课,观察、总结教师在整个授课环节的状况与幼儿们丰富而真实的反应。他们在评课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与讲课教师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完善教育方案,然后授课教师在其他班级实施该方案,对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并优化教学方案。

其次是学习型教研。幼儿园、教研组长应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型教研环境,动员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应结合自身需要,通过合适的学习途径涉猎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拓展知识视野、掌握更多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提高教育专业能力。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研读学前教育专业著作,观看专家讲座、名师授课视频等。同时教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分析日常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应在分享中反思与改进,提升学习品质,形成积极奋进的园本教研风貌,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以惠及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以信息技术促进教研质效的增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应增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参与相关机构组织的网络教研中,在教育观念的交流碰撞中更新教研理念、拓展教研视野,改进教研思维。首先,以数字化方式获取更多数字化资源,省去收集、整理资源的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教研中。其次,整合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为教研所用,以丰富教研内容,提升教研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一师一优课、网络云课堂等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借鉴他人优秀教学案例、教研成果来帮助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惠及教研与教学。再次,网络平台能帮助幼儿园突破教研壁垒,拓宽教师的交流范畴,与其他园优秀教师切磋教学技能与理论知识。

教研组应组织教师精心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技巧与策略,以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数学等不同领域的课程实施。教研活动应立足具体真实的问题,组织幼儿教师定时、定人、分层、分组设计与实施各个领域的不同主题。他们应以让数据说话的信息化实证手段,分析研判其中的难点、重点、疑点等,设计出更适宜、更科学的园本教研路径与教研方法,并在幼儿教学中稳步推进相关主题的教学项目、游戏活动并循序渐进地向纵深发展。它可以持续转变教师的教研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基于幼儿经验的价值引领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有力支撑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总之,幼儿园应准确认识开展高水平教研活动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手段突破开展幼儿教师教研活动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应引导幼儿教师树立先进的教研理念,在正确的教研指导下采取多元的教研模式,提升教研质量;利用信息技术逐步提升教研水平,循序渐进地打造优质教研,在推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稳步促进广大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幼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玲.幼儿园线上教研方式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2021(52):63.

[2]潘科.双轮驱动引领县域学前教研[J].湖南教育(D版),2021(10):41-42.

[3]蒋妙芬.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3(1):48-51.

[4]周志平.“教研写一体化”专业成长视域下的教师阅读自觉[J].福建教育,2023(48):58-59.

[5]沈小玲 蒋冬妹.清单赋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质增效——以幼儿园主题教研清单式管理模式实践为例[J].幼教365(管理),2024(3):57-59.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