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

作者: 罗俊芳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文章提出,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是打破传统教学弊端、顺应智慧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遵循以学定教的实施原则。而在实践中,教师也应基于学情分析设置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活动、小结等环节运用一体化策略。总之,“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持续优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需求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强调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有机融合,构建动态、交互的学习生态。这种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课堂中“重教轻学”“评价滞后”等弊端,将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进而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一)应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旨在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一体化的课堂设计能够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实施多元评价等方式,一体化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成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顺应智慧教育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教育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智慧教育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正是顺应智慧教育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智慧教育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能够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同时,智慧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一体化课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智慧教育倡导数据驱动教学,一体化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进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构建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是实现智慧教育目标,促进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点。其“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概念,深刻影响着“教-学-评”的融合与实施。在建构主义框架下,“教”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强调学生在与环境、同伴互动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评”则注重对学生建构过程的持续反馈和引导,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因此,“教-学-评”一体化并非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促进三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教-学-评”一体化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其理论基石之一是形成性评价理论,该理论强调评价的重心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传统评价往往聚焦于终结性评价,以检验学习成果为目的,形成性评价则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与发展。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形成性评价如同教学过程中的“导航仪”,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作业批改等方式,教师能够获取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进而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这种独特的智能结构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正是基于学生多元智能差异而构建的教学模式,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主动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评价环节则应当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标准化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智能表现,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反馈和指导。

(四)以学定教理念下“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实施原则

“以学定教”理念下“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其核心在于实施原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目标导向原则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中心,将“教”“学”“评”三者有机融合,形成目标一致、环环相扣的教学闭环,而非各自为政。学生主体原则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多元化原则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标准,鼓励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设置

学情分析是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知识基础以及潜在的学习困难,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学情,并据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Why do you like panda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前小测、课堂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动物话题的兴趣程度、词汇积累情况和语法掌握水平。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动物话题普遍感兴趣,但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词汇积累不足,语法掌握不牢固,那么在设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核心词汇,例如panda, tiger, elephant, giraffe等,掌握描述动物特征的常用形容词,如cute, beautiful, strong, tall等;以及掌握“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能够用其表达喜爱某种动物的原因。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动物描述,如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如询问他人喜欢哪种动物及其原因,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将情感态度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如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思考如何保护动物。通过以上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展开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水平。

(二)聚焦课堂导入的“教-学-评”一体化策略运用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承担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学习主题等关键任务。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将“教-学-评”三者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教师在导入环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激发其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表达,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导入环节还应融入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提问互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困难,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学“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播放一首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用舒缓的旋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提到了哪些乐器?你们都会玩这些乐器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guitar, drums, piano等乐器名称,运用 “Can the singer play the …?”进行提问,并尝试用 “Yes, he/she can.”或 “No, he/she can’t.”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自然地引出本单元的核心句型——“Can you...?Yes,I can./No,I can't.”。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教”体现在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对学习方向的引导;学生的“学”体现在对歌曲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和对新句型的初步运用;而“评”则体现在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馈和对学习成果的初步评价。导入环节的“教-学-评”活动环环相扣,自然流畅,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关注课堂活动的“教-学-评”一体化环节优化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环节的优化应聚焦于教学活动流程再造,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其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需体现“评”的嵌入和“学”的生成。“评”的嵌入并非将评价简单地叠加于教学环节之中,而是指评价应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其对教学的导向、调节和改进功能。“学”的生成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表达,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教-学-评”环节的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语篇,并让学生找出语篇中的重要信息。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提取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信息差活动,如每个小组只获得部分信息,需要通过小组间交流与互补才能完成任务,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学习的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明星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名人,用英语描述他们的作息时间。而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对学生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问题进行纠正,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突出课堂小结的“教-学-评”一体化反思改进

突出课堂小结的“教-学-评”一体化反思改进,关键在于将小结环节从知识回顾转向深度反思和多元评价。教师应设计引导性问题,如“哪些环节促进了你的理解?”“你在合作学习中贡献了什么?”等,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元认知反思,并形成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可运用多元评价手段,如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化表现,给予针对性反馈。此外,教师还需将小结环节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引导学生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反思未达成目标的原因,为后续学习调整提供依据。

例如,在教学“I’m watching TV.”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记者”的角色扮演活动作为课堂小结。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现在进行时语法结构和相关词汇,并展示一些包含目标语法和词汇的图片。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位扮演记者,另一位扮演图片中的人物,进行英语采访和回答。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并提供语言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并通过互评和教师评价巩固学习成果,另外,为了增强互评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加具体的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如学生对本单元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口语交流的流畅性等,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更加完善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习为目标,以多元评价为驱动,形成了教、学、评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这一课堂范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引领初中英语教学走向更高质量、更具实效的未来,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品质开辟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凌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品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以教学“This morning we took a walk.”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4(10):34-37.

[2]李丹.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融合路径[J].亚太教育,2024(8):159-161.

[3]刘艳.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生英语,2024(16):141-142.

[4]郭宝仙.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分析框架与实现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2):2-7.

[5]王敬.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3(12):164-167.

[6]梅玫.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15):122-12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