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舆论支持
作者: 王中华 刘玲玲本期话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策划/朱福昌
教育工作者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可以从做个好老师开始,学习教育家精神,涵养教育家精神,用教育家精神鞭策自己,像教育家那样办学治校,像教育家那样教书育人。本期讨论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摘 要]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全面培育过程中,舆论支持在知识深化、情感共鸣、意志坚定和行为导向等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此过程当中存在诸多困境,舆论的功利性、复杂性、延缓性和不健全性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的传播和培育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基于此,我们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优化:打造正向教育家形象、鼓励媒体践行策论化理论、关注地方公众号的建设以及落实互联网企业的监督责任。通过努力,希望能为中小学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筑牢舆论之基,进而助推教育事业稳健、持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舆论支持;困境;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引领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核心力量,承载着塑造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件中,提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大议题;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也指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教育家的精神引领,他们以深厚的学识和远见卓识,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种精神不仅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崇高使命,更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追求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
目前对教师教育家精神培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教师实践[2]、学校治理[3]、育师模式[4]等方面,也有学者提出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5],但是,少有学者从舆论支持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中小学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舆论支持是推动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的主要平台,在塑造社会主义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舆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深入探析中小学阶段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所需的舆论支持,以期为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建议,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助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舆论支持的内涵
(一)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一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二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三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四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五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六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6],使得教育家精神获得了独树一帜的诠释。它蕴含中国特有的教育底蕴与文化价值,既传承、升华和创新我国千百年“为师之道”,也明确新时代“育师”与“为师”的风向标,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战略提升写照[7]。
教育家精神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教师的培养过程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它是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影响的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教育理念和个人品德等具体行为所展现出来的。这些教育家们是教育家精神的载体,他们的存在使得教育家精神得以具体化、实体化。同时,教育家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家精神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使教育家精神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致力于推动教育的进步与繁荣。
(二)舆论支持的意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舆论”的解释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因此舆论支持便是“公众持有的支持的意见或言论”,即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政策、人物或组织所持的正面看法和支持态度。舆论支持包括媒体宣传、公共关系、社交媒体、草根运动和领袖意见。其中,媒体宣传在传播教育家精神方面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推广和普及某一观念具有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舆论支持可以对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为它可以增强其合法性、信誉和影响力。然而,舆论支持也可能受到操纵和误导,容易出现“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的现象,因此舆论需谨慎,评论当认真。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舆论支持的必要性
(一)教师教育家精神知识层面的汲取系统
舆论的支持可以使教师从中汲取教育家精神的知识养分,推动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舆论是传递大众对教育家精神期许的重要渠道。网络自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使得家长和学生的声音得以广泛传播,这些声音不仅饱含着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殷殷期盼,也凝聚了学生们对知识和未来的热切渴望,更在无形中表达了对教师角色的深切期望和美好愿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们不自觉地成为家长及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内容的滞后,还是教学氛围的不足,甚至是教育理念的偏差,都能够被及时发现。而这些发现,会为教师们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动力。他们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氛围、优化教育理念,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他们细心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对教育家精神的期许,也能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深入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教师教育家精神情感层面的维护系统
舆论支持能有效维护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热爱:一是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二是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1.舆论支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往往源自于内心深处对工作的热爱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动力尤为显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称赞和社会的认可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给予他们无比的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继续前行。在感受到自己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被学生和家长所珍视时,教师的内心会涌动起一股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们不断追求教育家的精神,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倾注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助力他们茁壮成长。而当社会舆论广泛表达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时,这种情感上的支持仿佛为教师群体披上了一层荣誉的铠甲,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和自豪感。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赞誉。这种正面的反馈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更好的教育效果。
2.舆论支持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突破了既有形态,扩展到了各个物体和领域,这意味着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介质物,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广泛和便捷,推动了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的快速发展[8]。当舆论广泛宣传教育家精神的深邃内涵时,人们开始深刻认识到教育家们对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那份坚定不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坚守,更是对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之重要使命的深刻领悟。舆论的赞誉和推崇,能够提升教育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使得教育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领域。此时引发的蝴蝶效应便会促使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选择投身教育行业。他们会带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理想,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教师教育家精神意志层面的监督系统
舆论支持在监督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尤为关键地体现在助力教师构筑起稳固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同时显著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以确保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得到持续地促进和维护。
1.舆论形成教师道德和行为的准绳。舆论支持在塑造教师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行业的灵魂,不仅代表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更代表着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在舆论的注视下,教师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评价。这种评价,或正面或负面,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教师在面临各种选择或决策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他们会格外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家精神,并选择更为稳妥的教育行为。这种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激励,它促使教师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始终坚守教育家精神,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
2.舆论支持能够加强教师的自律意识。舆论的持续关注无疑为教师树立了一面镜子,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显著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在这种高度关注的环境下,教师们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的审视和评判,因此他们会时常提醒自己,要以教育家精神为行为指南,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当教师的行为出现偏离教育家精神要求的情况时,如不公正对待学生、敷衍教学等行为,舆论会迅速作出反应,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在舆论的监督和推动下,教师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并保持高度的自律性。
(四)教师教育家精神行为层面的推广系统
舆论支持在推广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行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主要通过教学系统和教研系统这两个关键渠道,有效传播并弘扬教师的教育家精神。
1.教学系统的观摩。舆论的力量在教育教学领域尤为显著。它通过精心报道和广泛宣传那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及其教学实践,为整个教师群体树立了卓越的榜样。这些教师不仅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是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育理念,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种正面的舆论导向对于激励教师群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看到这些杰出的同行们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时,其他教师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启发,选择努力向优秀教师看齐,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
2.教研系统的互通。舆论支持在教育教研领域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各类舆论平台,教师们能够轻松分享自己的教研成果、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珍贵的教育资源,这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深入学习的桥梁。在这样的平台上,教师们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教育见解和实践成果,还能就某一教育问题或现象发表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协作共享的氛围不仅有助于教师形成共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还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家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它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
三、中小学教育家精神培养的舆论支持的困境
(一)舆论影响的功利性引发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错误理解
舆论对教师的过度关注会加剧教师的认知偏差。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盏明灯,其内涵之丰富、层次之复杂,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需要细细品味和领悟。而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舆论往往过分强调教育成果和业绩的显性展示,在这种功利性的舆论氛围中,教育的核心价值——促进个体成长、启迪心灵、培养品格——往往被边缘化。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力量,可能会在这种导向下产生认知偏差,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外在的评价和认可上,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等。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心态,无疑会让他们忽视对学生内在成长和发展的深度关注。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外在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们内心的充实、品格的塑造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功利性舆论的引导下,一些教师陷入了盲目追求外在成功的陷阱,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教育家精神的本质。
(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约束中小学教育家精神的健康发展
1.信息选择偏向。一是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选择。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采用标题党、耸人听闻等手段进行报道,导致信息过载和碎片化。这使得人们在接触教育家精神相关信息时,难以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进而影响了教育家精神的健康发展。
二是人们的选择性接触。人们在选择接触信息时,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的信念和立场相近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选择性接触。这会导致公众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的偏差,只接受和认同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在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的影响下,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这也会限制对教育家精神全面理解的机会。
2.负面舆论压制。“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与所有类别的真实信息相比,虚假信息会传播得更远、更快,而且渗透的程度会更深、范围更广。”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负面舆论往往如同锐利的箭矢,直指那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这些负面舆论往往以批评、指责甚至恶意的诋毁为外衣,它们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束缚着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创新步伐。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害怕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因为每一次的创新都可能成为负面舆论的靶子,遭到无休止的指责和攻击。对于教育家而言,他们的声誉、形象和利益都与这些负面舆论紧密相连。一旦成为舆论的焦点,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被曲解,成为众矢之的。这种心理压力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使得他们难以自如地施展才华,也难以真正地发扬和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负面舆论的压力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变得谨小慎微,他们不敢冒险,不敢创新,只能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小心翼翼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