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与践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与方法之思
作者: 陈玉兰 石航[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厚望,提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教育家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上。现如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德建设的不足,教师的成长土壤与潜力发掘机制不健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牢固等,为了有效破解上述难题,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采取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职业认同感
在当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家精神是推动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它凝聚了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对知识传承的不懈追求以及社会责任担当。教育家精神可以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体验,它也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八月份,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总体要求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方位领导,遵循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使命。目前,国家和政府正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同时着力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推动教师队伍改革与创新发展,弥补现有建设中的短板。此外,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与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以塑造一支品德高尚、教学卓越、结构均衡且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及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动力。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理念与具体方法,旨在将这一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的灯塔。
一、牢固树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旨在通过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内涵,强化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与使命感,并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教师职业的神圣性与使命感”。这一理念要求广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国务院强调,政府在职业实践中应秉持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强化师资力量,激励教师群体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与报国之志,提升因材施教、启迪智慧与心灵的教育艺术,倡导勤奋学习、踏实实践、追求真理与创新的职业风尚,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仁爱之心,确立以文化人、胸怀天下的教育理想,践行教师职业的共通价值理念。因此,政府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和激励,将这一精神融入教师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标准体系。同时,为了巩固教育家精神作为实践主阵地的地位,需全面弘扬这一精神,使其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教师工作的所有方面。此外,通过持续的教育家精神培育与熏陶,能够将其深度融合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进而构建一个由日常渗透、项目驱动、平台支持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中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方法
(一)理想信念:贯彻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教育观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工作者前行的灯塔,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也是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政府要将“终身学习”这一教育理念贯彻进教师队伍中。在知识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教师的学习途径有很多,比如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研讨、网络查阅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自己,只有当教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未知、掌握技能。
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党与政府的不断努力。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政府应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党的建设为指导方向,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处于核心地位,从而确保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得到巩固。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和师范生党支部坚强堡垒的作用,还有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的与引领作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在高层次人才、杰出青年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归国留学教师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应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确保教师队伍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会得到更加坚实和有力的推进。
(二)道德情操:塑造高尚师德,提升人格魅力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教师的道德情操是个人品质的体现,它能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塑造未来良好班级风貌。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其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当前的师德建设中,部分教师可能因工作压力、社会诱惑等因素,忽视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出现了言行不一、缺乏爱心与耐心的现象,这些问题会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更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让教师充分理解“教育家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为了促使广大教师主动践行教育家精神,政府需采取一系列举措。政府首先需倡导教师严格遵守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确保他们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并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党中央权威及国家利益的行为。同时,教师应成为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模范遵守者,自觉维护教师职业的尊严,并在社会公德方面树立典范,展现出得体的形象与高雅的言行。此外,政府还需加强科研诚信与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严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以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学术环境,并通过典型案例来强化警示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确保广大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其内涵,并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在此过程中,应将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师德师风与教育家精神的专题研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以及社会实践锻炼,这样教师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下,培养出高尚的师德与卓越的教育家精神。
(三)育人智慧: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育人智慧,指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那么学校该如何打造以支具有育人智慧的教师队伍呢?首先,学校要做好教师的心理建设,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培训,邀请专业老师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和压力管理技巧,不给教师布置过多的工作任务,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减轻教师负担,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状况,做好预防,及时疏解心理压力。其次,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应当激励教师探索并实施创新性的教育策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手段。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和运用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吸引人且富有活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要想让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并不容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档案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信息,为教师提供全面参考。同时,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营造互助互学的团队氛围。
现代的教育方式和以往有所不同,一味地进行“应试教育”是不可行的,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目前,小学教师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中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教师有时要想办法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游戏化教学法则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躬耕态度:勤勉敬业,追求卓越
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要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勉敬业,追求卓越。要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这种态度,学校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层应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另外,学校应倡导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建立教研组、课题组等合作平台,教师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团队合作中,教师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教育事业的卓越成就。
要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并着重强化高中及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确保工资、社会保险等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此外,还需深入研究并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合理保障教师课后服务的待遇等工作。唯有学校与政府各司其职,共同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方能促使教师能够更加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要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能够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此外,政府还需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各类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从而充分发挥其最大潜力。
(五)仁爱之心:关爱学生,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优秀的教育家必定对学生有一颗仁爱之心。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尊重并珍视他们独特的人格与个性。对学校而言,这需要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对此,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互动活动、学生互助小组等,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家校合作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的素质建设,也是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的方法,学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家庭和学校紧密联系。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要积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在关爱学生的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
(六)弘道追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教育家通常肩负着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未来栋梁的重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使民族精神得以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该让教师队伍进行深入学习,邀请文化学者及资深教育工作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等维度,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们参与其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互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创新性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活动。例如开设书法、国画、传统音乐、戏曲等课程,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栋梁而努力。
三、结论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实践路径,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以期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政府则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教育家精神传承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通过了3~5年努力,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家精神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弘扬,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家精神将成为广大教师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教育理念与行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务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9):16-18.
[2]杜志强,王新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20(10):90-94.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