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视角下幼儿园管理水平提升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作者: 许虹

[摘 要]幼儿园应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进安全与保育、环境创设、教师队伍、教育过程等多个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幼儿园管理能力。分析研究幼儿园保育管理不规范影响幼儿健康成长,教研活动浅层化制约教育教学效果,管理模式陈旧化掣肘集体效能发挥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应以规范化保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以精细化教研管理提升教育能力,幼儿园领导层应更新管理模式,以提升学校管理效能,赋能幼儿园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幼儿园;精细化管理;保育;教研

2016年3月1日起《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实施,其中的第十章“幼儿园的管理”共有8条内容。它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组织架构、党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和监督、教研教学工作、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1]。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幼儿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幼儿园如何以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机制落实好《规程》以及其他相关制度,提升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四个维度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种管理技术与理念。它“采用细致化、完整化的规则和制度,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的组织手段,推动有关的管理单元精准协同地维持运行态势。[2]”精细化管理是精密细致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活动中精心实施细致化的业务管理,以得到预期中的精品。企业经营管理中日益广泛地运用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显著发展。当前精细化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精细化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助力幼儿园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的确值得深入研究。

教育部于2022年下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它以48条考察点为抓手设计了旨在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一整套评估指标体系,为考核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质量提供管理杠杆。它有利于以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推动幼儿园的内涵式发展。

(二)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维度

结合《规程》《指南》的内容和要求,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应侧重下列四方面。

1.安全与保育管理精细化。安全与保育管理包括三项关键指标,分别是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以及生活照料。幼儿园应坚持改善学生膳食营养,强化面向全体幼儿的疾病预防、健康检查等;为幼儿制定科学化、精准化的生活常规,增加医护保健力量配置;须落实好安全保障以及管理制度,为幼儿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幼儿园应在门卫、设备、食品、活动组织等方面制订实施精准化的安全检查与防护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与应急预案。强化幼儿心理卫生、生理保健工作,使幼儿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感受到接纳与尊重。

2.环境创设精细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环境创设也是通过管理学生所处的园内外环境,以使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环境创设涵盖空间设施、玩具材料等指标。幼儿园在创设教育环境时应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出一定童趣,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在匹配玩具、教具、图画书、绘本时,应包括统一系列类型,数量较为充裕,支持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3.教师队伍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管理包括四个关键指标,分别是人员配备、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既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又应引导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园长应强化自身的专业领导力,实施一系列措施调动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积极性。以专业发展为例,教师应具备下列能力:结合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能以丰富的游戏材料和玩具等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应制定与实施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应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步骤以及具体要求,熟练做好上岗、室内准备、迎接、晨检、组织活动、个别指导、家园联系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

4.教育过程管理精细化。教育过程管理涵盖师幼互动、家园共育、活动组织三个指标,教师应实施以游戏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教学基本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支持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应强化家园协同育人的意识,提升保育水平。应围绕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教育目标等,组织幼儿参与开展富有童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的游戏活动。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等,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满足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全面发展需要。同时教师应激赏幼儿的表达表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主动探索,应将游戏作为实施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指导,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绪、促进其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幼儿园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依据《规程》、《指南》及相关政策的权威解读,与校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区县幼儿教育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了线下线上的多维度沟通,继续研读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学术著作,总结了《规程》《指南》实施背景下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进行了专门的原因分析,为后续的精准化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保育管理不规范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当前极少数幼儿园为了尽可能节约人工成本,聘用的保育员不具备较强的幼儿保育能力。他们通常缺乏新颖的幼儿保育理念,只是一般化地关注幼儿的起居饮食,不会科学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事实上幼儿园保育工作杂乱繁重,保育员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是清洗幼儿餐桌、打扫厕所卫生等工作,极大消耗他们的精力。他们也拿不出更多时间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他们易于出现烦躁、焦虑、疲惫等心理体验,负面情绪控制能力不强。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极少数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与环境创设未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规范保育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比较缺乏,出现问题时易于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教研活动浅层化制约教育教学效果

教研是教学活动的必要准备,教学是教研活动的课程展现。然而传统的教研浅层化,不利于以高水平的教研教学工作助力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它也制约了教师教学活动的精彩度、广博度和深邃度,导致教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少幼儿园长期以来采取单一化的教研形式,比如“专门听课—粗浅评课”模式。教师通常不会提及缺点,或者只是点到为止,主要是谈论优点。部分幼儿园在信息化设备上播放相关课件,幼儿教师观看这些内容后展开口头讨论。但这类教研通常不会形成可用清晰的一系列教研成果。极少数幼儿教师事先没有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只能粗浅地谈论相关的教材内容,未能提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习能力,遑论对教研内容的预期教学效果进行预判。

(三)管理模式陈旧化掣肘集体效能发挥

以园长为核心的幼儿园领导层没有系统深入学习《规程》与《指南》等政策文件,没有树立与举办先进的幼儿园管理理念,导致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陈旧化,缺乏针对不同年级的科学管理方法与应对措施。这些陈旧化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仍然处于“经验型”的管理水平,比较缺乏管理目标意识,对下通常都是发号施令,对上则满足于完成所部署的一系列工作。它也导致幼儿园工作管理缺乏显著的整体性、规划性、协调性,极少数幼儿园的管理目标甚至与实际管理活动相互脱节,自然无法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因而,他们如何将幼儿园的具体工作与整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具体计划、手段、措施相结合,为管理活动和目标搭建互通的桥梁,以真正发挥集体管理的效能。

三、以精细化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

幼儿园应将环境当作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并创设多样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组织教育内容,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与玩具材料,实施恰当的教育活动。应在使幼儿增强对环境的认识中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有益的兴趣爱好。要利用自然因素、本地社会环境等,组织广大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促使幼儿强化身体适应能力、抵抗能力。须创设适应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幼儿拥有表现自我、参与活动能力的条件和机会。

(一)以规范化保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园应通过组织培训学习、科学分配任务、聘用合格保育员等措施,提升幼儿保育规范化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合理分配保育工作任务。幼儿园应统筹保育员的身体状况、年龄,依托“两教一保”的配班模式,向保育员科学合理地分配保育任务,减轻其工作负担。幼儿园应适当安排教师和保育员互换工作岗位,深入理解彼此的辛苦和付出,强化岗位职责意识。教师应摒弃重教轻保的理念,与其密切配合。同时幼儿园应加大保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既契合相关国家标准;创设出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探索、学习、游戏、实践中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完善保育员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以化解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2.强化保育培训学习。幼儿园应组织线下线上的保育管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引导保育员更新保育理念,深入理解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情况。重点掌握床铺整理技能、处理紧急事故的知识和方式、幼儿户外活动保育管理、午餐安排知识等。这些措施可以强化其保育理念,对保育员学习培训的成果加以检验,强化其专业修养。

保育员应举行保育员经验交流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应通过培训学习增强保育创新能力,在操作保育流程方面达到保育要求的前提下对这些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细致、更规范。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保育工作的方式与内容,使工作内容与思想观念适应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历程。

3.引进优秀保育人才。针对幼儿保育工作繁重杂乱的情况,幼儿园应以良好的待遇留住优秀的保育员,以高水平的保育队伍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幼儿园招聘保育人才时应创设若干情境,对面试者的专业保育能力与品行状况进行考察,确认他们面对幼儿时是否具备足够的耐心。当然应对保育员进行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既包括岗前理论知识培训,又应安排经验丰富的园内保育员培训面试者的实际保育能力。

幼儿园应组织教师、保育员等综合探讨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各自的年龄特点、保育内容、重点和难点,观察、调查和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应据此制定规范化的保育方案,在保育工作中融入多元先进的保育理念。应高度重视保育员的心理健康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保育心理,避免出现辱骂、体罚幼儿等各种偏激行为。

(二)以精细化教研管理提升教育能力

针对教研活动浅层化制约教育教学效果的问题,幼儿园的领导层应率先垂范,与广大幼儿教师深入探讨国内外最新的幼儿教研学术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成果,组织教师通过精细化的教研模式,提升幼儿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1.以信息化提升教研质效。幼儿教师应在学习、训练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与学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教师在教育观念的碰撞、交流中可以更新教研理念,丰富教研知识,拓展教研思维。他们可以借助数字化渠道得到充足的数字化教研资源,以更多精力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教研。各种信息化技术都可以用来整合网络教研资源,比如通过网络云课堂、一师一优课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在借鉴其他教师优秀教研成果、教学案例的同时改进、创新,有效突破教研壁垒,在交流互鉴中强化幼儿教育技能。

2.双轮式教研。幼儿教师应以上好一堂公开课以目标,集中精力连贯好这节公开课涉及的备课、试讲、说课、磨课、反思等,接下来再开展讲课、评课、改进等活动。教研组长于课程主导人都应参与这些活动,在听课的同时归纳教师授课状况,观察幼儿真实丰富的课堂反应。教师在评课环节发表对这节课的意见与建议,在与讲课教师交流讨论中商量如何完善这节课。接下来授课教师在其他班级中再讲这节课,并重复以上教育环节,检验不同班级的具体教学效果,持续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

(三)更新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