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课例式研训路径*
作者: 宋晓霞
[摘 要]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关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课例式研修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借由课例式研修的基本范式,探索数字素养培育的课例式研训路径,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满足教师数字素养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探寻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数字素养;课例式研训;中小学教师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数字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格局深度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3]。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需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2023 年,我国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养的内涵框架及构成要素,为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指明了方向[3]。由于受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价值上存在争议,对数字化教学持保守态度,担心无法快速掌握或应用不当,畏难情绪强烈,数字化意识较弱,需要通过研修路径实践引导他们逐步接受并应用数字化教学方法。而课例研究是教学变革时代的选择,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数字素养的精准研训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实践性。本研究旨在厘清教师课例式研训的实践路径,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一、课例式研训的含义与价值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它为教学建构专业知识基础并改进教育学[3-4],也是促进教学变革的重要事件研究。课例式研训中的“课例”,是指围绕培训主题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实例,这个实例需要表现“培训内容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个“课例”应当为主题研训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样本。
(一)使教学研究与培训回归真实的教学生活
数字素养培训如果仅限于技术与知识的获取,是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的。调研数据显示,培训后教师感觉自己基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依然采用传统方式,教师自述“学到的东西”与教学实际关系不大,甚至感觉花费大量时间线上检索,但是传统的备课方式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不用多此一举。
采用课例式研训使“研”“训”一体,培训的材料结合鲜活的课堂实例,贴近教师的真实教学生活,能让教师近距离感受到数字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能贴切地感受到数字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训效果更加突出。
(二)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关注学生主体
传统培训往往只关注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更多地在于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远非通过某几个培训教会教师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从回归课堂教学实践看,学生能收获什么、效果如何、优势如何。
课例式研训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天然地将课堂实践场作为培训阵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研训成效的评价维度之一,不仅看教师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关键是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否恰当,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
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直接的参与者,有效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教师发展的过程实为教师持续建构、解构或重构专业身份的过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和定位,教师如何理解“作为教师的自我”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自我发展途径。[5]
课例式研训激发教师内驱力与自我身份认同,强化教学的信念,提升数字素养的意识与行动力,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持续激发学生积极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是离不开数字素养的,在课例式研训中,教师依据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其应用在研训中。
二、课例式研训的基本范式
学校的改革是以最终创建学习共同体为追求,课例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东娇以案例方式研究了课例研究如何作为文化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管理效能;[6]洪伟等则探索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如何通过引入课例研究模式让改革在课堂上真正发生,使教师由改革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领导者、研究者和合作者。[7]
(一)循证式课例研训
教研团队围绕研究主题和课例载体收集证据,了解授课教师在某问题上的已有成果及教学设计,通过教研组组成的研究小组结合观课量表手机证据,进行实践检验判断教学研究的实效,突出课例研究的“研究”味道,而不仅仅是“磨课”。有学者指出,课例研究作为循证实践,其“循证”发生在课例研究始终:起始阶段是“为了实践而循证”;磨课阶段是“在实践中循证”;总结阶段则是“为他人而循证”。
(二)现象为本的课例式研训
现象为本的课例研修所针对的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何种情况下有效、为什么有效、怎么样做才能有效等因果链。因此,现象为本的课例研修中需要有专家参与学校的课例研修活动。突出专家的指导与现象发现。专家组织集体教研,选择一系列代表性课例作为研修内容,采用视频分析和现象学叙事相结合的方法,在关键教学事件处暂停,悬置已有观念,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或基于实践建构“小写理论”,启发教师从现象中学习[8]。
在现象为本的课例研修中的课例一般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专家与组内教师共同观看视频,专家为主导。就视频的关键处暂停以引导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在组内共同研讨中观课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促进教学的改变。当然,视频的关键处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现象也可以是值得借鉴的示范性实践。
三、数字素养提升的课例式研训路径
课例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六个步骤:研究主题的确立,行动方案的制定,教案的合作设计,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课后研讨活动的开展和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9]
课例式研训是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课堂实践场域,加大培训的色彩,突出培训的受众群体。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课例研究的底色。基本步骤包括培训主题的确定、行动方案的制定,研训案例的合作设计,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课后研讨活动的开展和研训报告的撰写。类似于课例研究,课例式研训路径关键的步骤是培训主题的确定、教案的合作设计、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一)培训主题的确定
依据教师数字素养调研的数据分析,按需选择数字素养培训的维度与深度,体现研训的精准性。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10],以学校或者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选择课例研训的重点维度,设计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教学访谈,以数据呈现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及需求,作为培训主题确定的重要依据。调研可以用于前测与后测,一方面,保证研训的精准性与研训的起点,另一方面,反映研训的效果。其实验过程设计如表所示:
研训主题的精准性与研训的起点都源于前期的调研。调研设计时需要考虑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区域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数字化意识与态度、教师的年龄与学科特征等。例如,结合烟台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生物团队的数字素养发展现状,拟定以下研训主题与措施:
学校的团队教师整体青年化,数字化的意识与责任感相对较高,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不足,但是学习能力较强,教师普遍困惑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故将研训的主题设置为“数字化应用”这一素养维度。在结合课例的研训中,补充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研讨数字技术如何融合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深化数字技术支持的个性化指导。
(二)研训案例的合作设计
依据学科特点和内容体系设计遴选课例。根据调研拟定的数字素养培育的目标和主题,选择适切的课例进行研训。
教研组合作,设计教学案例,并结合培训主题对课例进行切片处理,选择素养培育点制作培训素材。如此,将组内合作设计的教学案例加工成课例式培训素材。例如,初中生物“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一节,课例式研训切片:
1.学习情况分析。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对人类祖先的认识、对人类进化过程的前知识、对事实与观点的甄别能力。
2.任务设计。在设计教学任务中,先考虑学科素养的达成效果,不一味追求技术的运用,突出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发挥辅助功能。无论是导入、探究还是巩固环节,精准运用数字技术的同时,选用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图片、音视频资源的选择与处理方面,如何用更快的方式选择高质量的图文资料,如何对检索的资料进行处理,如何对视频进行编辑或加入校本化元素等。
应用课例式的培训能让老师们直观感知到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比如,AR/VR技术如何促进学生深度的“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一节中可以将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制作成AR场馆,场馆内设计多样化的资料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提升数据的解读与处理能力。利用数字工具实时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便于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3.实施与评价。
(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能提供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11]课堂观察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要素观课量表,第二部分为数据采集观课。
要素观课根据组内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进行菜单式选择,主要有以下维度: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关键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教师点拨的智慧与启迪。数据采集的观课则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手机课堂的数据,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为可视化图示进行呈现与分析。
教师数字素养的专业发展应是在顺应学校发展愿望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的,应是在教师的课堂实践中积累中内化的素养,这种课例式的研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个性化和持续性的终身学习。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研训,教师的个人实践、专家指导、学生问题、现象为本以及研训的持续性和反思性都是教师高效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通过调研解决“现象文本、聚焦问题”的精准研训主题,结合学科特点精选系列研训课例,有效促进课例研究的优势提升培训效果,实施未来个性化和持续性专业发展实践是重要方向。同时,研究者发现基于项目化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扩展教师数字素养的有利条件,因此,如何融合项目化学习活动及真实情境线下的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2-06-01].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2]吴砥,陈敏.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重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5):4-7.
[3] Stigler, J.W. & Hiebert, J.(1999). The 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03-112.
[4] Yoshida, M.(1999). Lesson study: A case study of 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instruction through school-based teacher development [D].University of Chicago.
[5] 张铭凯,周安娜.名师之“名”的三重判读及其发展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16):20-24.
[6]张东娇.课例研究:提升学校效能的文化工具——以北京市丰台区三所小学的课例研究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7]洪伟,韩巧玲,金少良.让改革在课堂发生让改革由教师主导——集团办学背景下的课例研究模式与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
[8]徐晓东,李王伟等.专家引领下现象为本的课例研修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106-113.
[9]安桂清.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1.
[10]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02)[2024-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11]安桂清.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J].人民教育,2010(23).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下子课题,省项目课题编号2023JXY499,项目名称“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大规模教师数字素养精准研训的路径研究”,子课题编号SZJSFZ14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