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作者: 徐鑫文

[摘 要]校园霸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霸凌的现状分析,如情感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们应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来预防和祛除校园霸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升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霸凌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阶段,它既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校园霸凌作为这一时期可能遭遇的严重问题之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所谓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13岁——18岁的时间段,心理出现的一些变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良好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当校园霸凌这一隐形杀手笼罩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校园霸凌不仅仅直接对受害者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会造成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1]。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霸凌之间的关系,寻找有效地预防和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霸凌的现状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在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有效管理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具备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具体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表现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明确、社交能力强、适应能力良好。情绪稳定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自我认知明确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清晰的认知,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交能力强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具备同理心和合作能力;适应能力良好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普遍存在,如焦虑、抑郁、自我伤害、社交障碍等。这些问题可能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强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教育环境过于注重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学业压力过大、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学校存在校园霸凌现象,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霸凌之间的关联性及表现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校园霸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校园霸凌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中发生的、由一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另一名学生的持续性、恶意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包括身体、心理或社交上的伤害。校园霸凌对受害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他们的成年生活。他们可能会继续经历情感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家庭生活和个人幸福。此外,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够敏感,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互动。如果施暴者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干预,他们可能会在未来形成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校园霸凌表现为侮辱、孤立、排斥等个体欺凌行为,也可能表现为集体嘲笑、起哄等多对一的群体欺凌行为。长期的欺凌行为会给受害者很大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的身体症状出现头痛、胃痛、失眠等身体症状同时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困扰,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况下,被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如自残、自杀等,这是因为他们感到极度绝望和无助,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欺凌者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难以体会受害者的痛苦,成年后可能会表现出犯罪倾向,更容易走向犯罪道路。校园霸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二、校园霸凌对青少年心理危害的成因

(一)情感问题

校园霸凌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受害者常常受到斥责、侮辱、嘲笑和排挤,这些负面的评价会使受害者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从而降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此以往,受害者可能会产生自卑感、抑郁症状,对人际交往充满恐惧,影响他们的情感需求的满足,特别是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受害者常常会被排除在群体之外,无法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能力下降。青少年正处于寻找自己身份和认同阶段,如果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恶化情感问题。校园霸凌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欺凌者往往利用其身体、心理或社交上的优势地位对受害者进行攻击。这种恃强凌弱的特点会让受害者感到更加无助和绝望,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校园霸凌这种经历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伤害,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受害者常常感到极度恐惧和无力。他们可能面临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甚至被排挤在社交圈之外,这种无助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法逃脱这种痛苦,从而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其次校园霸凌的行为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反复发生,这种持续性的伤害会让受害者反复经历恐惧和无助的感觉,这也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校园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可能会经历一些破坏性的心理体验,如被羞辱、被嘲笑、被排挤等,这些体验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也是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之一。在遭受校园霸凌时,受害者可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无助,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这种缺乏支持的状态会让他们更加难以应对校园霸凌带来的心理创伤,造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社交障碍

校园霸凌通常伴随着言语侮辱、身体攻击或社交排斥等,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深刻的情感和心理创伤[2]。受害者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无助和绝望,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会导致他们难以信任他人,难以融入社会,形成社交障碍。受害者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嘲笑,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负面,自我价值感降低。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尊重,这种自我价值感会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会避免与他人交往,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种社交回避行为会让他们错失学习社交技能的机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困难。加之被霸凌的青少年可能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他人的伤害,这种不信任感会让他们感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难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增加社交障碍的风险。

(四)学习困难

被霸凌的学生因为长期的欺凌变得自卑、胆怯,失去自信,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保持专注和投入,他们也会因为害怕再次遭受欺凌而产生焦虑情绪,性格变得敏感,难以放松自己。在这种焦虑情绪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受害者因为社交障碍导致人际关系受损,在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状态会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校园霸凌会导致受害者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走神等现象,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吸收知识,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3]。校园霸凌会给被欺凌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健康,使他们难以保持学习的精力和动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苦难、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三、应对校园霸凌的策略与建议

(一)家庭层面

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使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困扰和遭遇。家长应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校园霸凌问题。另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或攻击性语言,以免孩子模仿并带入校园。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气,他们应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选择逃避或沉默,教导他们如何应对校园霸凌,如保持冷静,避免直接冲突,及时寻求帮助等。同时,家长也应告诉孩子如何向老师和学校求助,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在家庭中,家长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受到校园霸凌的影响[4]。此外,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学校层面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情报搜集与通报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情报搜集系统,及时收集校园内可能发生的纠纷、矛盾和治安事件的信息,一旦发现校园霸凌的苗头或事件应立即予以通报,确保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和相关部门都能及时获得信息,及时应对。学校也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工作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内心世界,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此外,学校要针对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校园欺凌教育培训,教导他们正确应对欺凌事件的方法,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教职工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欺凌事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支持;留意学生的日常表现,是否有突然的情绪低落、逃避学校或社交活动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欺凌事件。通过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和友善,使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和不可接受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欺凌活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会层面

完善反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明确校园霸凌的定义、形式和处罚措施,确保校园霸凌的定义、形式和处罚措施,确保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有效打击,加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执法力度[5],对设计校园霸凌的案件要及时调查、公正处理,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撼力。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营造关爱、尊重、平等的社会氛围。鼓励学校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校园霸凌防治工作,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校园霸凌受害者援助机制,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校园霸凌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6]。加强对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媒体内容的监管,避免暴力、欺凌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倡导媒体在宣传中注重传递正能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影响。建立反校园霸凌机制,在学校建立反校园霸凌的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举报校园霸凌行为,对举报的校园霸凌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并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和惩罚。

校园霸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隐形杀手,校园霸凌行为对受害者带来了直接的心理伤害,这些情绪长期积累导致受害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可以通过在家庭、学校、社会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对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严重损害的问题。预防校园霸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在于减少心理创伤、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护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7],使青少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预防校园霸凌有助于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界华,江帆.校园霸凌心理形成机制及预防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4):45-53.

[2]梅竹.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杜绝“校园霸凌”[J].农家书屋,2017(6):62.

[3]钱磊.校园霸凌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台北TIMSS2011数学测量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6):52-55+76.

[4]葛蕴仪,徐水晶.从家庭教育视角分析青少年校园霸凌心理成因及干预对策[J].校园心理,2021,19(2):143-145.

[5]孙佳新.论我国校园霸凌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法制博览,2019(3):183-184.

[6]郭启东.社会预防视角下的校园霸凌行为防范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18):163-164.

[7]郭丰波,覃伟.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1):165,196.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