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作者: 谢玲[摘 要]高中治理现代化,应对教师以自身的专业发展适应学校新高考管理的需要,以优质师资打造高品质示范高中,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倒逼高中治理现代化。应深入分析高中推进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化管理约束了教师追求专业自主发展的权利,顶层设计不完善掣肘了教师的全面发展。据此,高中应建设教研活动信息采集平台,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小程序,强化教学信息化视导力度;充分尊重与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利;通过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打造新型的教科研互助体系等,形成完善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顶层设计,持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高中治理现代化;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赋权年级:新时代提升普通高中现代治理水平的新路径”(Z037)。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与总体发展方向,也是推进高中治理改革的内在需要。治理现代化需要相关主体与时俱进地变革现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手段等,跟上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新模式新技术的前进步伐,提升治理水平与效率。与此同时,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中在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以治理现代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助力国家发展的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一、高中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进行专业化学习、接受专门培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依托专门的培训、管理、培养制度体系,参与专业化单位、部门实施组织的专业化教学教育、培训实习等活动,以“树立教师的专业理想,强化专业道德意识,掌握教师教学教育必备的专业技能[1]”,提升他们教书育人的能力,进而在专业领域不断取得一定发展、进步的技术性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是高中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事实上,高中治理现代化,涵盖后勤管理现代化、校园治理现代化、教育教学现代化、教师发展现代化等多个部分。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高中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它涵盖新教师培训、在职培训、职前培养,以推动教师在专业实践、科研教研、教育教学中成长,直到结束教育教学职业的全过程专业化活动。
(一)以专业素养倒逼高中治理现代化
《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明确要求校长坚持“能力为重”的办学理念,“尊重广大教师的教学智慧与经验,密切关注课程教学研究,推动教学创新改革。[2]”须从教师队伍中选出专业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参与校园治理,推动他们将管理实践与教育管理理论有机结合。这样,他们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持续提升下列内容:营造育人文化、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领导课程教学、调适外部环境与优化内部管理等;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路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专家型教师可以帮助学校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机制体制,健全教学质量分析、测评、改进制度,定期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逐步推进高中治理现代化。
(二)以专业发展适应新高考管理需要
新课改已经成为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新课改强调落实好课程改革的问题。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应谋求与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高中新高考管理的需要。自国务院2014年9月颁布实施《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省市陆续推进“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3]的新高考模式。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区别于传统文综、理综的新选科组合,即普遍采取“3+1+2”的选科模式。由此,高中的新高考备课管理维度增多、管理难度增加、管理范畴增加。它需要广大高中优化管理层级,引导教师在备课、教学、评价环节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作业反馈、课堂表现和思维水平,并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所学科目的重点难点,掌握普遍性的学习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优质师资打造高品质示范高中
独行快而众行远,独学寡而众学乐。各科专业素养高、教书育人能力精湛的教师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的最大底气。此时,优秀不只是个人,优秀更在于整个团队。学校应制定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学习型学科组等,落实引导各类优秀教师取得更大专业发展的详细举措;坚持将打造“四有好老师”当作着力点,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此一来,教育教学成果可以在不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同行、社会、家长、学校的赞誉度高;实施科研兴教强教战略,塑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以健全的教育教研科研体系、广泛参与的氛围、一定档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推动优质师资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形成符合国家办学理念、特色鲜明、适合学生发展的完整课程体系。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将办学品质提升到更高水平,促进学生“五育”并举。
二、高中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逐步推行,学校需要不断获得更多的资讯信息,以与外部世界保持充分的沟通交流。然而当前部分高中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以信息化促进校园治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更是欠缺。大部分高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校园治理理念,沿袭以往教师管理、学生培养的方式和手段。诚然,高中需要保持传统教师管理、学生培养的有效理念、方法和手段,却更需要通过信息化网络促进治理现代化,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得到“二次成长”。
学校通常利用信息化进行考勤,将教师的绩效考核当作评定职称、晋级与否的最主要手段,却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未能以此发现他们需要改进的错误教学方法、理念和手段,未能向教师推荐适当的专业发展资源、训练手段和成长机会。经过多年“捶打”后,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不强,学校却没有利用信息化工具发现这些问题。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教学、高质量教研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部分学校提供的信息化资源比较有限,部分教师逐步“沉浸”在自己熟悉的教学、教研舒适区,没有充分感受信息化背景下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带来的巨大环境“刺激”,自然也会束缚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统一化管理约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权利
“自主发展是教师持续调整、完善原有的观念与知识,吸纳更多的新观念和知识,增强自身能力,使自身更胜任角色和职责的过程。[4]”专业自主发展是推动教师在专业领域更有效、更直接地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教师被牢牢限制在学校与教育行政机构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编织形成的巨大网络体系中。教师须频繁参加不同类型的业务评比活动,如说课比赛、课件竞赛、教学设计大赛等。学校会不同程度地干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教师的“自选动作”受限,教学活动中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他们也要应付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评比检查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联系起来。为此,教师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专业发展压力颇大,时常会感到身心疲惫。由于教师缺乏较大的专业自主权,制约了他们的课堂教学积极性和自主性,会出现脱离教学实际、学情、校情的问题,遑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了。
(三)顶层设计不完善掣肘教师全面发展
当前,部分高中的师资队伍快速更新,极大地优化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学历、知识的结构,助力高中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极少数高中没有对本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未能设计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高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特别是不少高中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的专项培训。这主要源于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不会为教师设计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到成熟教师持续提升、专家型发挥引领作用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这些方面妨碍被帮扶教师实现更大的专业发展,制约教师增强专业发展的能力。
三、高中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高水平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部分高中治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学校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使信息化成为发展教学生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1.建设教研活动信息采集平台。学校可以打造和升级自己的校园治理智慧平台,其中下设教研活动信息采集平台。高中应向各学科组配发专业化的信息采集设施,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记录、语音识别等留存、记录教师案例分享、教学研讨、听评课活动的具体状况。学校可以借助专业分析模型整理出教师具体参与教研活动中的时长、深度、活动照片等信息,评价其教学教研质量,以大数据技术引导他们发现更清晰的教研思路,找到更明确的教研方向。
2.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小程序。学校可以开发实用性强的教师专业发展小程序,搭载国家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应组织教师填写其继续教育经历、取得的成果、教科研成果账单、教学日历和教学成果。它可以有效引导教师梳理与记录自身的专业发展成果,合理安排自身的专业发展实践,弥补存在的专业发展劣势。它可以自动为高中教师提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教育资源,涵盖提升课题研究能力、教研名师讲座、丰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应为教师打造系统化、更实用的专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3.加大教学信息化视导力度。学校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开展教学信息化视导工作,记录师生每节课的言行举止。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定位课堂,做好课堂分类,准确发现“填鸭式”教学、学生吸引力弱、关注度低的教学状况。为此,学校应利用人工加机器的方法,引导教师第一时间反思和调整。他们应以网络化手段进行评价,提出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这种管理教师教学的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增强学校治理效率与分析能力,提升教学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充分尊重与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利
1.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地位。“教师决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道破了学校的实质。”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师对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教师应具有自身的专业权威,拥有较大的专业自主发展权利。同时,“为了应付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变化的情况,教师要具备专业判断的权利。学校须认可教师的专业自治”[5]。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团结广大教师,塑造高度专业化的优质师资,并从其他方面持续激励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他们不能干涉微观教学管理,否则会导致教学低效。原因在于,校长不可能完全改变教师,通常也不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专家。
2.激发教师教学创造力。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工作特点、减少对教师不必要干预的同时,高中应利用信息化等一系列设施、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师资培训等,为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增能赋权,以保证、扩大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权,激发他们的教学创造力。
3.在合作中促进共同成长。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合作,以形成群体性研究热潮,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为了破解应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带来的复杂局面,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科研项目、课例评析、教学竞赛等进行对话和交流。这些交流利于打破每位老师的思维定式与专业发展惰性。教师在智慧碰撞、经验分享,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
(三)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掣肘的问题,学校应制定健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分别结合所有教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从三个维度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设计所有教师均应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从整体上规范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分别设计新入职教师、成熟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引导教师不断减轻职业倦怠,感受职业成长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为不同学科的教师设计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既符合全校整体性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又突出学科特点,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2.打造新型的教科研互助体系。高中应强化高位推动,建设基于信息化的教科研互助有体系。应充分发挥省市县名师工作室、省市县学科带头人的激励与引领功能。他们应以结构合理的优质师资团队,以信息化赋能新型的教科研互助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其中,学科组长、年级领导、学校分包领导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与指引作用,自上而下地细化教科研互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发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青壮年教师带新教师,以师徒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高中快节奏、大容量、高难度教学的需要。学校在不断落实这些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塑造精准化、全方位的“传帮带”,以信息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赋能。
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建设教育强校、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提升高中治理现代化水平,对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应在深入分析高中推进治理现代化中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高水平信息化建设为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增权,充分尊重与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权利,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高中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开有珍.信息化教研赋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6):176-180.
[2]王劲松.深化《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再学习,落实管理核心素养再提升[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14):9-10.
[3]李宝庆,张善超.新高考改革的公平性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正义理论的视角[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1(1):5-11.
[4]姜丽娟,刘义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5):79-83.
[5]迈克尔·富兰.校长:扩大影响的三大关键因素[M].万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