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共育视域下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与励心
作者: 谢新生[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设计了丰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项目,如家庭烹饪、农事活动、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等,发布于各学段,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征进行规划。从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与学校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劳动对孩子进行励心教育,既是对学校劳动教育成效的巩固、拓展和深化,又是对家庭教育优势的发挥。本文基于家校共育总结劳动励心的创新育人策略。一是与学校教育同频跟进,注重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巧选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三是聚焦劳动育人目标,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砥砺孩子品质,注重劳动教育的塑造性。这样就能和学校形成同频共育之势,就能达到养成孩子良好劳动品质、树立孩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的。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劳动教育;励心;策略
劳动在家校共育中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它既可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连接,又可以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历练孩子身心。尤其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实施的大背景下,从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与学校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相结合,配合学校对孩子开展劳动教育,更是励心育人的好路径。
一、同频跟进,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共设置由若干项目组成的十个任务群。例如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就由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项目任务群。为此,家庭劳动教育就要与课标分布的任务群相一致,与学校教育同频跟进,和学校选择、组织的劳动教育相融合。这样,既能让家庭劳动教育具有科学性,又能让家庭劳动教育和学校选择、组织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实现家校共育,落实教育任务。
(一)加强沟通,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学校劳动教育进度计划
目前,为了促进家校共育,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各个班级也都有班级QQ、微信工作群。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学校一般会发布各类信息,包括开展活动的通知、活动过程报道等。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家长也可以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家庭劳动教育也是,包括年级、班级制定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方案等等,通过网络平台或班级QQ、微信工作群,和劳动课老师积极沟通获取,以全面掌握孩子在校劳动教育进度与劳动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全面把握学校每周至少一次的劳动课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抱着学习的心态为家庭劳动教育习得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同频跟进,增强自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并与孩子在校的劳动教育课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与自己组织的家庭劳动教育形成互补互促的家校共育态势或格局,让孩子的劳动空间更为广阔、劳动技能更加娴熟,体魄锻炼更具底气、劳动行为更接地气。
(二)注重取舍,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
同频跟进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不是把学校、班级的劳动教育课堂搬进家中,更不是简单地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重复。“同频”是瞄准同样的劳动教育目标,针对同样的劳动教育内容,从家庭教育层面上配合学校所开展的教育。它能够让孩子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劳动,接受教育,得到锻炼。家长结合自身实际,包括工作繁忙程度、与孩子在家生活的情况、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社区劳动教育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取舍、变换,不搞形式,不好大喜功,从追求实效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在班级实施了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教学之后,按照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家长结合自身家庭实际,选择了劳动教育的地点——生态园、劳动教育的内容——现代农业、劳动教育的时间——周六一个下午,带领孩子开展了为期其半天的农业劳动教育。
二、巧选内容,注重教育的趣味性
家庭层面的劳动教育,可选择的内容多,教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空间很大。为此,在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巧选劳动内容,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劳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的创造意识。
(一)通过观察,用实物激发学生兴趣
大自然无奇不有,花草树木,一枝一叶,都能给孩子以好奇,让孩子为之倾心。劳动也是这样,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学生就能在劳动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例如,让孩子观察日常吃的蔬菜怎么生长、怎么收获,哪种菜在哪个季节种植、对土壤和水分有什么要求等等,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再如,让孩子观察玻璃盆中的鱼,像色彩各异的金鱼,金黄的,墨色的,橘红的,大红帽的;像体型小、游速慢的孔雀鱼,飘逸的大尾巴讨人喜欢……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它们在水中游动的特点,然后家长让孩子动手查阅资料,看这些鱼的习性,孩子就会你有兴趣地去“研究”它,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照顾”它们。这样,通过观察实物,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还如,带领孩子到花圃中,去观察各种花的生长。面对各种各样的花,家长通过请培育者讲花圃中不同的花怎么育苗、怎么栽培、怎么防治病虫害等内容,孩子就会兴趣大增。这样,不仅能够通过实物观察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且能够增长知识,让孩子兴趣盎然地学习花的种植。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擦玻璃,先让孩子用干抹布擦玻璃,经过观察发现玻璃上的土被擦去了,但是玻璃还是不干净,一些脏痕还在。接着,让孩子换一块玻璃用湿抹布去擦,孩子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玻璃反而被弄了个大花脸。那么,怎么能把玻璃擦干净呢?家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实践,先用湿抹布去擦,再用干湿布去擦,结果玻璃被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像这样通过观察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劳动产生兴趣。所以,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把劳动内容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相结合,就能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置入孩子心中,给予孩子劳动的力量。
(二)通过实践,用实操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实践是动手动脑的通道,是获得生活知识的来源,也是劳动教育的“本源”。只有让孩子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尽力操作,才会锻炼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在花圃中学习了花的栽培知识,结合学校的劳动课程安排进度和内容,买一些孩子喜欢的花回来,让孩子养花,既能培养孩子的栽培技术和良好生活习惯,又能增强孩子的生活情趣。等这些花到了盎然盛开,花香四散的时候,让孩子作为劳动成果拍摄之后发布在学校网站班级社区或班级QQ、微信群,或者直接把花捐献给班级,和同学们一起长年不断管理,总结、交流养花方法,修剪、培育不同造型。这样,实操养花技能,体验养花乐趣,爱护保护植物,让花草生机勃勃地生长,让生命春夏秋冬地延续,就能让孩子把技能握在手中、把爱心盛在中,收获更多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增强兴趣、热爱劳动。
(三)通过制作,用发明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在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之下,通过开展手工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制作、发明、创造能力,是这一内容的劳动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激发孩子劳动兴趣的途径之一。结合学校劳动课程的教学,通过生活工具的制作,让孩子在发明创造对劳动产生兴趣。例如,低处、近处够得着的玻璃学生会擦了,那么高处或远处够不着的玻璃怎么去擦?高处的孩子会想到搬个凳子来站在凳子上去擦,但这无形之中就有了安全隐患。再说,站在凳子上也够不着的玻璃呢,怎么去擦?于是,孩子就找来了比较长的一根木棒,把抹布绑在长棒上去擦,结果成功了。像这样,尽管是一次小小的动手动脑,但是,绑上抹布的木棒能够起到擦玻璃的作用,显然融入了孩子的聪明才智。长长的木棒,更成了孩子的制作、发明。它不仅加长了孩子的“手臂”,而且排除了安全隐患,有效解决了安全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莫大的成功。如果不是孩子亲身实践、亲手制作,孩子就感受不到发明、创造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在智商中起着作用,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如此的劳动,孩子不感兴趣才怪!
三、聚焦育人,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延伸、进化的重要力量,是生命底色的体现。劳动育人,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职责。事实上,劳动让人类进化为高级动物,不仅脱离了一般动物的低级,而且获得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和源泉,达到了一个改变世界、创造的智慧与力量的高度。对于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劳动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发展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饱满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品质。
(一)通过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
劳动能够充分挖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体现着人的价值。对于孩子也是如此,通过劳动,让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是家庭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一门学科,孩子在学校里系统学习劳动知识,并进一步通过劳动实践,在校内校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就能挖掘自身价值、充分体现劳动的育人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通过劳动,他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例如,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家长让孩子立足于家庭生活事务的处理,通过打扫卫生、洗碗做饭、采摘果蔬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体会家长抚养自己的不易,为父母减一份辛苦,学生就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二)通过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美丽
劳动中发现美,劳动创造美。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还体现在让孩子在劳动中发现美,从中获得美的教育。例如,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结合学校劳动课程的学习,在一年级让孩子整理书柜,在二年级让孩子布置插花,在三年级让孩子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工艺小物件,在四年级让孩子制作美食,在五年级让孩子按照季节的变化搭配服饰等等,让孩子动手劳动中体验劳动之美。这样,学生创造美的劳动感受劳动之美,学生就会把劳动当作一种艺术去对待。
(三)通过劳动,使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
劳动是一个人的生存技能,需要从小培养;劳动也是培养一个人高尚心灵的过程,能够让人感受到光荣或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为此,从小开始,家长就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例如,结合学校劳动课程的学习,在孩子上一年级时帮助寻找孩子身边的劳动榜样,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引导孩子认识劳动最光荣。在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引导孩子在劳动中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懂得“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的道理,从劳动榜样的身上体悟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通过引导孩子劳动,让孩子知道勤劳致富,学习那些在劳动中致富的能手。在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让孩子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劳动,比如参加社区卫生清扫、到养老院为老爷爷老奶奶洗衣服等活动,懂得帮助他人、回报集体和社会,向那些助人为乐的社会志愿者学习。在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引导孩子寻访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劳动的精神或技能,启发他们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动手动脑、开拓创新。这样,把热爱劳动的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光荣,从而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四、砥砺品质,注重教育的塑造性
劳动不仅能够塑“形”,让孩子的身体趋向健壮;而且能够塑“心”,让孩子的意志、毅力、志向、精神、品质等得到砥砺。可以说,真正的劳动教育更是“心”的教育。
(一)通过劳动,磨砺学生意志品质
劳动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塑造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孩子步入社会前,和学校一道把劳动教育作为塑造孩子意志品质的必要途径,让孩子品尝劳动的艰辛,通过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对于塑造孩子很有意义。例如,让孩子在双休日或节假日铲草喂羊喂牛,到田间施肥、拣草,在收获的季节里帮助家人收田、晒麦等等,通过出力、流汗、手掌起泡、腰酸腿疼等身体上的“受苦受累”,坚强孩子意志、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懂得享受,不懂得奉献、感恩。对于劳动的意义,更是认识不够深刻。当然,这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别说城里的孩子了,就连农村的孩子都不再到农田地中干活等这些现实情况大有关系。据调查,还有一部分孩子出现游戏成瘾、厌学、电子产品依赖、抑郁、亲子冲突、懒惰、消极等心理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参与的劳动活动少。鉴于此,家长就要通过引导孩子参加劳动,让孩子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真正感受父母的付出、劳动者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实现自我心理认知的改造,健康身心,强健体魄,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之,从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发挥家庭中劳动教育的,结合学校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对孩子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作用显著。它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磨砺孩子的意志,养成孩子良好的劳动品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家庭育人的好路径和好策略。
参考文献:
[1]胡睿.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1).
[2]李英泉.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的方法[J].宁夏教育,2021(Z2).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