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理论视域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表达

作者: 郑花 万灵歌

本期话题:劳动教育校本化的实现

策划/朱福昌

劳动教育是当下课程建设的热点,劳动校本课程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一共十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劳动教育正式被确立了中小学独立学科的地位,并对师资和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期精选三篇文章,从劳动教育的校本化表达、劳动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和农耕活动的课程化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摘 要]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具身认知理论具有强调实践、贴合实际,以学生投入环境后发生的行为来塑造认知的特征,符合劳动教育目前需求的课程教学方式。因此本文尝试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引导下,探讨研究劳动教育融入乡村小学校本文化的路径,以物性文化、课程实践、评价优化培养劳动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品格,加强校园文化和劳动精神的融合建设。

[关键词]具身理论; 劳动教育; 校园文化

2022年秋季,《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由教育部发布并开始执行。其中对劳动的核心素养做了全面地解读,并对劳动任务群做了细致地划分。《新课标》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一共十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劳动教育正式被确立了中小学独立学科的地位,并对师资和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具身理论与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融通

具身理论中认为认知具备“具身”的特征,以身体及其所处环境共同作为认知活动发生的基础,身体、大脑以及环境三者构成动态统一的认知系统的生成,使得认知得以展开与发生。[1]具身理论强调从环境中获得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构成心理认知的三角结构发生路径。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劳动教育需要同时调动身体和心理形成认知与经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劳动教育课程以实践为主线,要求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实用性,选择实用的课题、设计丰富的活动、体验完整的流程。[2]

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培养学生形成行为、养成品格,属于具身理论的生成性特征,在持续性的练习中不断改变对劳动的认知,生成对劳动行为深层意义的理解。劳动精神是在各项培养中最终发展出来的,学生脱离了机械劳动与单纯训练,在大脑、身体与环境中对劳动形成自我意愿,与具身理论的动力性特征适宜。

二、具身理论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的物性表达

(一)具象化承载劳动精神的语言符号

具身理论具有情境性,因此要让学生的身体在适宜的情景中体验并获得感知,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氛围的渲染,一个学校最大的氛围营造来自校园文化。同时,具身理论还具有隐喻性,需要借助于语言进行观点的表达和概念的形成,概念系统则依赖于身体体验的隐喻功能进行表达,因此校训是最能满足具身理论特性的校本表达方式。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隐性符号,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往往承载着学校多年的历史,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将劳动教育融于学校文化,可以在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精神载体中有所体现。将承载了劳动精神的语言符号通过张贴、塑造、宣传等方式具象化,是传达劳动教育校本化的途径之一。

1.从劳动出发,以劳育人

将劳动教育作为整个校园文化的主题和基调,直接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围绕劳动相关元素打造劳动特色的品牌文化,特别是对于乡村小学来说,更能体现学校勤劳朴实等精神。注意确立和打造凝聚学校劳动精神的典型性建筑,如劳动基地、劳动雕塑、劳动长廊等。例如我校作为乡村小学,将劳动基地“耕读园”融入学校文化,加上校训“勤耕则获”、三风建设、办学理念与相关文创,打造“耕园”劳动特色品牌文化。设计了象征“三牛”精神的吉祥物“犇犇”,加入花草树木阳光生长元素的校徽、校门口的“勤耕”文化石等。在学校文化的解读与诠释中加入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的物性文化由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耕读园”延伸辐射至整个学校,打造劳动教育品牌。避免了学校劳动教育研究局限于黄土地上学农,也加强了学校劳动教育校本化的推进。通过学校文化的不断熏陶,拉近学生与劳动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和印象。学生在“耕园”中读书学习,在“耕读园”中劳动,目光所及是犇犇牛的劳动标语与宣传,每天进入一个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优、以劳动为日常的环境,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境的渲染。从“具身理论”来说,是依靠环境的建设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专注于劳动氛围中,将劳动精神带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进行隐性影响。

2.与劳动结合,以德育劳

多数学校的校训已沿用多年,并不需要为了劳动进行强硬改动。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与任何一项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因此汲取校训和三风中本身已经具有的精神与品格提升内容,解读出劳动品质与精神类似导向,一样可以达到劳动教育校本化表达的效果。纵观多数乡村小学,多以勤俭、明德、笃志、尚美作为校训和三风导向,无论如何表达,都离不开五育并举的课题。因此在进行校训解读时,可以将劳动教育带入品格提升的路径中,以锻炼学生勤俭、勤劳、勤耕的精神为主旨,侧面传达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

(二)多维度创设劳动课程的实践场域

从具身理论来说,环境的布置和影响非常重要。以身体及其所处环境共同作为认知活动发生的基础,使得认知得以展开与发生。仅仅是身处劳动教育的环境氛围是不够的,学生需要足够的互动与实践,不断接触劳动,才能使具身理论的体系获得正视,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对于乡村小学来说,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情况打造校内生产性劳动基地会比较适宜简便,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借助家庭与社区的力量。

劳动基地的打造要注意区域效应和互动功效,多维度思考劳动基地的建设。首先是作为劳动教育的实习区,体现劳动融入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耕与读的文化氛围。其次作为第二课堂的延伸区,以无顶教室的形式在劳动基地进行劳动教学。第三个是作为展示区,体现农耕社会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最后作为情感折射体验区,让学生在其中提升品格与劳动精神。按照精细的分区提供多样互动,如花草种植、果蔬种植、家禽养殖、自然观察等。辅以劳动氛围感浓厚的景观,设计耕、做、读、学的劳动体验流程。在整体布局上,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击性对比,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体验不同的农耕方式。同时不忘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农耕文化精神,可以对劳动基地进行农耕文化和农耕氛围的布置。围栏铺盖茅草,围栏上的文化展示橱窗说明农耕器具的来源与用途,展示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在种植区域旁边放置木制水车、农家土灶台等,学生使用传统农耕方式,踩水车浇灌农田,现场采摘、洗菜、烹饪流程一体化的劳动课程。建造温室大棚作为现代化科技农耕展示区,实行无土栽培。利用原有的树木安置木制鸟窝,增加自然观察区,让耕读园动静相宜、生机勃勃。不局限于传统学农,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现代化种植方式,了解更多中国农耕文化和科技发展。将劳动教育和智育结合,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劳动教育基地兼具科普、实践的功用,学生直接在校内接受劳动课程或参加劳动社团,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意感受自然氛围和农耕气息。

三、具身理论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的课程实践

劳动与自我、生活、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新课标》中,劳动被分为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这三大类劳动又对应了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四重关系,也是学生需要从劳动体验中形成的劳动意识。摒弃传统的教授方式,让学生通过校本特色的课程实践,自然生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具身认知理论作为支撑和补充,共有四种依据具身认知理论为原则的多样态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劳动教育校本化的课程实践。

(一)重视校园常规,关注人与自我

以具身性、情境性为原则,以情境再现、学生实践、联系实际为具身理论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自身行为,由经验迁移至认知,形成劳动是自身成长必备技能的劳动观念。

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为例。两项任务群都以学生与自我相关的劳动任务为主,讲究个人卫生、整理个人用品、完成个人劳动。因此在劳动任务中,具身理论教学的方式为再现生活场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劳动能力。要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可实现的任务目标。从具身理论来说,就是挑战与技能的平衡,避免太过简单让学生失去兴趣,避免太过困难使学生失去斗志。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将日常生活中自己独立完成的劳动行为转化为经验。意识到每天进行的整理归纳也能成为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明白劳动是日常、劳动很重要、劳动不简单,初步形成与自身有关的劳动观念。

(二)构建家校共育,回归人与家庭

以动力性、生成性为原则,以课后拓展、自主学习、家校共育为具身理论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完成劳动的习惯。贴近学生家庭生活,满足学生劳动需求。将劳动的场地延伸至家庭,劳动的时间延伸至日常,劳动是可以亲子关系的纽带,可以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让学生树立劳动与家庭相联系的观念。[3]

校园文化的体现从来不只是学校层面的体现,也可以寻求家庭的助力,将劳动精神以学校为圆心进行辐射。要将劳动教育灌输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学校推出校本化特色的劳动清单。在设计时,学校要依据乡村小学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和家庭状况进行劳动清单内容的限制,避免一些条件苛刻难度过高的要求。学校的劳动清单不仅要说明家庭劳动的具体内容,安排好每一条细则和对应技能的养成。针对家庭劳动教育,学校要先展示劳动课程的教授,给家长学习典型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家庭劳动要一对一进行,避免家长一人包办让学生旁观,还有家长全盘指挥不做示范的情况。

(三)参与校园建设,反思人与自然

以情境性、动力性为原则,以情境还原、课程融合、五育并举为具身理论劳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溯源原始劳动情境,感受农耕文化历史。从自身成长环境中探寻生产劳动在人类文明中不可撼动的地方,生成对劳动的敬重。

以劳动课程内容任务群中的农业生活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为例,学生对于原始的耕种畜牧有了解的兴趣却难以深入,学习劳作缺少动力。因此对于原始劳动情境的还原仅仅依靠图片、视频和讲解会缺乏深度,实地考察与环境布置是有必要的。学校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让学生实际使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观赏装饰或可烹饪食用。根据地处环境与气候,选择易种植易长成,且存活时间较长的植物,方便学生长期观察、跟进与学习。学校也可以根据周边环境,给学生安排原始农耕劳动或现代技术劳动的观摩与体验。与德育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原始农耕与现代农业的对比冲击,去追寻科技发展背后无数人所付出的劳动。

(四)社会文化共生,联结人与社会

以具身性、生成性为原则,以认知建构、氛围创设、共生共情为具身理论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巧用群体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体悟劳动精神。

以劳动课程内容任务群中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工业生产劳动以及现代服务业劳动为例,三项劳动都需要学校借用社区资源和社会力量,帮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劳动。在选择现代服务业劳动课程时,着重考虑校本特色与社区特色的结合,营造浓厚的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的氛围。让学生细心发掘日常生活中和劳动有关的细节,如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挖掘“南京野菜”、“金陵云锦”、“非遗绒花”等文化元素,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邀请家长、专家举办讲座。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拓展出节气的含义、习俗、农谚、诗词等。除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可以进行渗透,也可以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来推广“耕园节气”,里面包含节气的基础知识、农事活动、传统习俗等,可互动的板块包括节气小报投稿、知识课堂问答。 当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到达一定程度,从观察榜样、模仿行为、总结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劳动精神的理解自然生成。从心态上对劳动的意义生成新的认知与感悟,在社会运行、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样、更透彻、更真实地对劳动精神的诠释。[4]

四、具身理论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的评价优化

劳动教育校本化的评价要明确指向学校的培育目标,与校园文化中的校训、三风结合,引导学生向学校文化和精神塑造出的人才方向发展。劳动的反馈可以借鉴德育的形式建立劳动奖章机制、劳动称号晋升机制、劳动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劳动评价反馈。通过每月结算获得的奖章晋升称号,正向激励学生。每学期评选一名劳动之星,树立劳动榜样。如我校的吉祥物是“犇犇”,学生需要通过犇犇劳动评价表收集评价星,攒满一定数量获得犇犇奖章,再通过评价实现“小农娃”到“小院士”的成长轨迹。具体的称号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的吉祥物或者校训进行修改,体现出鲜明的校本文化特色。

总体而言,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动力性的原则导向下,劳动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通过具身理论的多种教学方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入具身理论开展劳动教育,以提升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为目的,设计多样化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多方教育力量与资源,能做到学思结合,学创合一。挖掘劳动教育的文化元素和实践意义,实现具身理论下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表达。

参考文献:

[1]陆心怡, 李伟平. 具身学习:劳动教育的有效实践方式[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17):31-34.

[2]黄华林, 霍祉曦, 黄向. 具身劳动教育课程真实性感知对课程价值的影响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22(4):12.

[3]周召婷, 阎亚军. 具身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样态[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2):7.

[4]钱怡.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7):6.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