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农耕活动的课程化实践
作者: 朱云霞[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园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农耕活动作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逐渐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文章分析农耕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化实践的必要性,提出其指导原则,据此创设幼儿园农耕活动课程化的实践策略,如搭建沉浸农耕游戏场景、策划多彩农耕田园体验、融入传统节气习俗教育及举办农耕乡土实践活动,推动农耕活动课程化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幼儿园;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
农耕是人类历史长河的璀璨篇章,不单纯为社会发展基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启蒙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第一站,承载着引导幼儿认识并体验农耕文化独特魅力的重任。教师需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紧扣“幼儿体验”为核心,将“农耕文化”主题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幼儿亲身感受其文化底蕴,享受农耕带来的乐趣,并传承农耕文化遗产。
一、农耕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化实践的必要性
在当下快节奏、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土地资源日益缩减,农耕文化中那份对土地深厚的情谊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且现代生活的高强度与农耕活动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农耕文化不再备受追捧。加之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在忙碌中往往无暇顾及周遭环境变化,且对农业的尊重与敬畏渐行渐远。教育源自生活,并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众多教育家强调生活与自然是最宝贵的教材。在幼儿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农耕文化的融入无疑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与实践机会。能够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从小关注自然生态,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1]。因此,将农耕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深刻反思,致力于培育幼儿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能够深刻理解农业与自然、人类与生态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幼儿园实施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时,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利用本土资源及现有环境条件,使农耕文化教育更接地气、有温度。幼师需发挥创造力,灵活应用身边的教育素材,让农耕活动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兴趣。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农耕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激活幼儿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也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其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同时,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应注重寓教于乐。鉴于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需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农耕文化教育过程中,应确保活动趣味性,尊重幼儿的个体感受,让其在快乐中学习,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幼儿园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的策略
(一)搭建沉浸农耕游戏场景,激发探索乐趣
1.营造自然开放的生态场景
幼儿园农耕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需构建沉浸式的农耕游戏场景,点燃幼儿探索自然与农耕文化的热情。教师需要将自然资源与独特的乡村背景相结合,为幼儿营造健康且充满挑战的生态学习环境[2]。首先,可收集自然资源,如村道旁的石头、田间麦穗、林间落叶等,看似平凡却充满魅力的自然元素,以此设计“自然艺术”游戏。幼儿与教师携手,共同整理、布置充满创意的生态游戏区,如趣味横生的石头艺术展、生机盎然的森林探险场等。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色彩斑斓的石头创作独特画作,或在自然中寻找色彩,进行创意拓印。还可以利用树叶、树枝等自然材料,制作出独具匠心的香包、娃娃、稻草人等。以自然艺术打造的森林游戏场是幼儿自由驰骋的天地,自主选择主题,与同伴一起搭建展台,如举办“森林服装展示会”,可采集花瓣,混合泥土的“森林厨房”烹饪游戏,将看似简单的自然物品,激发幼儿的无限创造力,让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长见识,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热情,以农耕游戏环境,真正实现“以自然为师,以游戏为媒”的教育理念。
2.创设真实互动的农耕体验
教师需注重创设真实且互动性强的农耕体验环境。充分借助竹筛、箩筐、推磨、簸米等传统农具,与社区合作布置了充满农家风情的农耕坊,展示丰富的农具,且融入了农耕礼仪与农食制作等特色环节,以此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例如,教师引导式提问,学生积极回答如“这是爷爷晒稻谷用的木耙子!”“我认识这个石磨,在老家的院子见过!”。教师敏锐捕捉幼儿对农具功用的好奇,引导其从发现问题出发,开展亲身体验活动。从最初简单认识农具名称,到后来的主动观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深度学习中逐渐成长[3]。教师开展幼儿园食育室分工合作,再现传统农家生活场景,帮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体会到了与同伴合作的默契,更深刻理解了农具的实用价值,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同时拉近了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播种热爱劳动、尊重传统的种子。
(二)策划多彩农耕田园体验,增添种植趣味
1.推行多元化STEM融合种植项目
基于幼儿园农耕田园体验活动,可策划多彩且富有教育意义的STEM融合种植项目,增添种植趣味,并促进幼儿综合发展。教师应秉持“全收获”理念,将种植活动打造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引导幼儿与自然、动物和植物亲密接触,同时将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在种植过程中,幼儿参与锄地、挖坑、填土、浇水、施肥等体力劳动,锻炼身体素质,且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数种子、测量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探索不同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需求时,锻炼了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和提出假设并能够验证的综合能力。在与同伴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升。当面对种植中的挑战时,如玉米未能如期收获,教师可适时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表达,通过艺术创作,如制作玉米主题画报、绘制玉米全家福的方式来纪念这段经历。其活动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体验到了社会角色的扮演,并针对STEM融合种植项目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成长环境,收获技能和情感上的全面体验[4]。
2.设计趣味性贴近生活的农耕游戏
针对幼儿园的农耕体验,利用田园大自然宝库,设计贴近生活的趣味性农耕游戏,可为幼儿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成长。如利用田园中的稻草、玉米叶等自然物,自主创造出各种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小游戏。例如,稻草编织成辫子绳,可以做跳跃的障碍物,也可以作马鞭或揪尾巴游戏的道具。果蔬丰收的季节,用灵巧的双手将红薯叶折成耳环、项链,包括用玉米叶串成裙子在田野间举办“时装秀”。再如,幼儿在田埂上走“平衡木”,可以头顶树叶,挑战自我;在菜地里择菜,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蔬果园里推小车运南瓜,感受丰收的喜悦;在田园野战区,攀爬绳梯、搭建竹竿、系麻绳,与同伴一起进行野外挑战,展现了幼儿的勇敢与智慧。教师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就地取材,设计的游戏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材料简单、易得,激发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在“本真”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玩耍,实现快乐学习,不仅锻炼身体,且培养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传统节气习俗教育,享受农耕体验
1.融合顺应节气探索自然的主题活动
融入传统节气习俗,能让幼儿在探索自然中享受农耕乐趣。基于二十四节气蕴含气象、习俗与农耕智慧的自然规律,是引导幼儿感知自然、认知生活的独特资源[5]。教师可以围绕二十四节气,设计顺应节气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沉浸式的自然体验中,掌握四季更迭的规律。如“春分吃春菜”到“冬至吃饺子”,将节气文化与饮食体验相结合,通过有趣的节气歌和古诗词,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讲述与节气相关的故事,感受节气的独特韵味。例如,在谷雨时节,教师可以以节节虫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了解谷雨的含义,并明白播种的重要性。幼儿沉浸在节气文化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同时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教师鼓励幼儿以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将寻找到的春天元素呈现出来,如给蝉宝宝彩绘,布置出充满节气的主题小景致。教师可开展动手操作的二十四节气食育活动,如包粽子、晒柿饼等,让幼儿在看、做、尝的过程中,了解不同节气与美食间的关联,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打造自主参与文化联动的民俗乐园
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气文化的教育资源,在游戏场中融入丰富的民俗节气内容,打造幼儿可自主参与、联动交往的民俗乐园,在此每个节气都有独特活动。例如,立春时节可在美工区进行剪纸创作,并布置展览会,体验民俗的同时,建立生活仪式感。针对户外游戏,可以搭建玉米秆炮,通过捏压颜料瓶制造空气压强,让玉米秆向前弹射,增添了节日趣味。在种植区可以结合水的流动性特点,利用竹片搭建引水道,让幼儿取水灌溉,锻炼动手能力并了解农耕知识。清明时节放风筝、荡秋千,享受春天的美好;立夏时可赛龙舟,体验夏日的清凉。教师根据节气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共筑了室内外联动的游戏项目[6]。还可以开展动物探究活动,如在自然角、户外小田园、小树丛等地方投放了镊子、铲子、放大镜等小工具,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惊蛰之后的自然现象,让幼儿在游戏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与教师、同伴充分互动,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四)举办农耕乡土实践活动,共育文化精髓
1.蕴含乡土风情的传统活动
幼儿园深挖当地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举办蕴含乡土风情的传统活动,共育文化精髓。如新春之际依托街道举办“新春踏街”的民俗活动,组织“春节特色主题日”。大班可讨论揭秘民俗文化,观看舞龙表演,了解传统风俗;中班可布置春节场景,如剪窗花、贴春联,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小班可以用稚嫩的童声唱响新年童谣,为春节增添了无尽欢乐。可以在节日当天以古装游园、舞龙舞狮、猜灯谜等方阵轮番上演,让幼儿沉浸在传统节日的海洋中,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乐趣。教师还可以针对“丰收节”特色主题日,举办了“丰收义卖献爱心”活动。让幼儿化身小摊主,吆喝口号、促销商品,用自己的努力为当地志愿者协会筹集善款。以针对性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并感受中了解传统节日和当地文化,感受到民俗魅力,也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成为其今后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2.家长及社区资源助力共育
针对农耕文化的教学共育,家长与社区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共同为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注入了新活力。鉴于幼儿园周边拥有丰富的农耕资源,如现代化的农田种植、花卉育苗场所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组织幼儿开展春游、秋游等实践活动,让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魅力。在专家的指导下,幼儿能够了解全自动播种育苗、温室育苗等现代农业科技,在心中种下了对现代农业的热爱与向往。在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投身于“水培叶菜”的科学种植探究活动,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利用“假日小分队”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同走进家乡、走进自然,品尝农家美食、共享亲子时光。让幼儿贴近生活、感悟生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劳动相结合的快乐。同时,在幼儿园游戏场中,融入亲子活动的元素,如开展“农家乐”角色游戏,增进户外骑行游戏环节等,让家长与幼儿在游戏中增进感情,共同体验农耕文化中的民俗文化[7]。
实施幼儿园农耕活动的课程化实践,不仅充实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其对农耕文化的热爱。通过课程化的农耕活动实践,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并在心灵深处植下了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种子。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育方法,融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愉悦中学习,在体验中长成,使农耕文化成为幼儿成长历程中的亮丽风景线,为其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荟.农耕活动中大班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17):136-138.
[2]申婷婷,赵会琳.本土农耕文化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A幼儿园为例[J].教师,2022(13):81-83.
[3]卢羽佳.结合农耕文化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探究[J].教育界,2024(2):101-103.
[4]曹洁,黄义莎.将农耕活动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J].传奇故事,2021(26):15-16.
[5]耿发瑶.幼儿园农耕活动课程化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9):107.
[6]叶青晶.基于农耕文化背景的园本课程探究——以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为例[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1(2):146-147.
[7]朱玉婷.幼儿园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对策研究[J].孩子,2023(34):141-14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