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困境及对策
作者: 张立兵[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面临教师资源短缺、设施不足、服务内容单一等多重困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体育设施与器材的改善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同时,课后服务内容的创新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家长与社会对体育课后服务的认知水平较低,也导致其效果未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体育硬件设施,丰富服务内容,并优化时间安排,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从而推动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体育;课后服务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然而,目前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师资力量不足、设施和器材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家长和社会认知不足以及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为完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善体育设施和器材条件;丰富课后活动内容,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社会的认知度;合理调整课后服务时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重要性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环境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工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在减轻学生过多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其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对课后服务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体育课后服务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学业压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另外,体育课后服务还是学校贯彻“双减”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进行这些体育课后服务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所以,对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体系进行探究与完善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困境
(一)体育教师资源短缺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需求明显增加,然而现实体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成了阻碍该服务顺利实施的首要难题。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人数远远满足不了课后服务需要,特别是部分农村及边远地区这一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区域学校经常会遇到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人数较少等窘境,致使课后服务发展受到制约。即使在教师资源相对充足的城镇学校,实施“双减”政策后,由于课后服务的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导致其工作压力明显上升[2]。在背景之下,体育教师很难在平时教学任务与课后体育服务之间取得平衡,使得课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不足
许多小学体育设施不健全,特别是部分老旧学校操场受限,连基本体育场地都没有。这些学校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锻炼,使得体育课后服务很难有效地进行。尽管学校的场地比较宽敞,但体育设备的短缺仍然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很多学校体育器材品种单一、数量受限,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运动需要。比如篮球,足球这些常规项目设备数量不够,使得开展课后服务时不能尽情地投入体育活动中。另外,因为器材更新速度较慢,许多学校体育器材已变得陈旧甚至有安全隐患,这也制约着学生对运动的选择。部分学校预算分配中体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体育设施与器材投入不到位,体育设备没有得到及时采购与保养。
(三)体育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双减”环境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虽然对学生学业压力有一定缓解作用,很多学校设计体育课后服务通常都是以少数几个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比如篮球和足球。这类项目在帮助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却因多样性不足而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需要。有些学生对这些项目并不是很喜欢,因此丧失了参加课后体育服务工作的热情,从而造成课后服务工作成效并不是很好。体育课后服务创新不足,常常反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内容,很难引起学生持续不断地关注与参与。现代教育呼唤多元化的发展,学生需接触到较多体育项目与运动形式来激发其运动兴趣与潜力[3]。但是由于创新意识与资源不足,很多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并没有对新兴体育项目进行充分发掘,例如电子竞技、户外拓展等。这样既制约着学生兴趣的培养,又影响着体育课后服务质量与成效。
(四)家长和社会对体育课后服务认知不足
许多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科辅导,忽视了体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认为体育活动并不直接与成绩提升相关,因此体育课后服务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课后体育活动只是学生消磨时间的一种形式,没有直接的学习价值,从而不愿主动支持和配合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安排。这样的认识不仅影响了家长的态度,也使得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效果。社会对体育课后服务的支持力度也显得不足。尽管体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但许多社会资源并未有效介入到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尤其是在课后服务的提供方面,体育场馆、俱乐部等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使得学生在课后体育活动中面临较为有限的选择和练习机会,难以获得足够的运动时间与锻炼空间。此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认同度较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重较为薄弱,许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在学生身体健康和人格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五)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与学生需求不匹配
很多学校对课后服务时间的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实际状况。有的学校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常常把课后服务的时间定在某一具体的时间段内,比如下午放学或者周末等。但这种时间安排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适用。比如,有些学生课后可能要上别的兴趣班、辅导班等,使其不能参加校内体育课后服务。另外,部分学生课后可能已感觉身心俱疲,很难专心投入高强度体育活动中去,也会影响课后服务成效。课后服务时间安排通常不够灵活,没有随季节变化和天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夏天热或者冬天冷,课后固定服务时间都会使学生处于不合适的环境下从事体育活动,不仅会影响运动效果还会加重身体负担。另外,课后服务时间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差异及个体需求等因素,没有针对性地设计时间。例如,低年级学生可能需要更短的活动时间,而高年级学生则可能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4]。但统一安排时间很难满足这些差异化需求,造成学生课后服务参与度与满意度下降。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了在“双减”环境下切实促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工作,需要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具体而言,学校要增加体育教师招聘,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体育人才进入教育队伍,特别是农村及边远地区,更需增加体育教师人数来缓解师资短缺。另外学校要积极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比如,可组织体育教师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或者交流活动等形式,了解体育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以促进其课后服务指导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体育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运动数据分析的现代体育教学技术,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上好体育课。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以设置专项奖励和提升职称来调动体育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发挥专业特长。
(二)改善体育设施和器材,创造良好运动环境
学校要增加体育设施投资,保证每校有充足的运动场地以及操场、体育馆、跑道等基础设施。对陈旧的学校,由政府、教育部门给予专项资金协助其改建、提升体育设施,满足其锻炼需求。另外学校还应该添置足够多种类的体育器材以保证每一位学生课后服务时都能得到参加他们所喜欢体育项目的机会。比如在常规篮球和足球项目之外,还应该加入羽毛球、乒乓球和跳绳这些多样化运动器材来丰富同学们的选择。同时学校还应定期检查与保养体育器材,以保证其安全与适用,避免因为设备出现问题而影响课后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5]。学校也可通过联合社区或者社会体育场馆,借或者租社会资源等方式给学生更广泛的锻炼空间与更多锻炼选择。
(三)丰富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为有效应对“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后项目。例如,可以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入体能训练、趣味体育、电子竞技、户外拓展等新兴运动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兴趣偏好。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课后服务采用游戏化教学,团队合作训练及其他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参与感与趣味性。除此之外,学校也有可能通过吸纳外界资源,例如邀请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来进行专业指导,或者与体育俱乐部进行合作,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体育训练和指导服务。这样既能丰富课后服务,又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与水平提高。学校要鼓励学生开展课后服务自我挑战及团队竞赛活动,并通过设奖及组织体育比赛来调动学生运动热情与竞争意识。
某小学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尝试。学校首先对全校 1200 名学生进行了兴趣爱好调查,结果显示有 40% 的学生对新兴运动形式充满期待。于是,学校在传统体育项目如跑步、篮球、足球的基础上,增加了体能训练和趣味体育项目。每周安排两次体能训练课程,每次课程参与学生达到 800 余人次。趣味体育项目更是深受学生喜爱,例如“接力拼图”游戏,将运动与智力挑战相结合,每次参与的学生都超过了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二。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积极采用游戏化教学和团队合作训练。以一个班级 40 名学生为例,在进行团队合作训练的篮球课程中,学生的参与感明显增强,超过 90% 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上体育课了。此外,学校还与当地的体育俱乐部合作,邀请专业教练员每月来校进行两次专业指导。目前已经有 300 多名学生在专业指导下,运动技能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学校每学期举办两次体育比赛,设立各类奖项。在最近一次的校园运动会中,全校共有 1000 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和竞争意识被充分激发。通过这些举措,该校有效地丰富了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了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积极参与,为实现体育课后服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家长和社会对体育课后服务的认识
在“双减”方针的大环境下,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家长及社会体育课后服务意识是推动课后服务顺利实施的重要方略。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传播体育教育的意义,例如通过家长会,学校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来介绍体育课后服务对于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打消家长对于体育课后服务存在的错误认识与担忧。学校可安排家长参加与体育课后服务有关的活动,比如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使家长切身感受到体育课后服务所包含的内容及成效,从而提高其体育课后服务认可度与支持度。另外,学校还应积极配合社区、媒体及其他社会资源,宣传体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意义及积极影响。比如可通过社区宣传栏、电视台、报纸等来向公众传达体育教育思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与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学校也可通过组建家长委员会,搭建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家长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管理与建设,共同支撑体育课后服务。
(五)优化课后服务时间安排,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校在拟定课后服务时间安排时应充分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心声,并了解其实际时间需求。比如可采用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的方式来搜集学生及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时间安排的意见与看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要针对学生年龄和年级制定差异化时间安排计划。比如低年级小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可比较短,这样才能确保其精力与兴趣;可适当增加高年级课后服务时间来提升其运动技能与体能素质。另外,各校也要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条件的变化,对课后服务时间进行灵活的调整。比如夏天热或者冬天冷,课后服务时间可安排到室内或者调到比较凉快的时间段,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合适的环境参加体育活动。
“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的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不仅能够提升服务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丰富服务内容及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有效推动体育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志帅.“双减”政策背景下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现状及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2]甄捷.“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外作业[J].新课程,2022(40):228-229.
[3]桑茂恒.“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5.
[4]程磊.“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健康成长[J].试题与研究,2022(23):44-46.
[5]林星.“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活动的设计[J].教师,2022(16):84-86.
[6]潘紫悦.“双减”政策背景下南京城区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现实状况研究[J].体育视野,2022(05):131-13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