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润心教育”
作者: 朱春晓[摘 要]“让学校发展得更好”是建设高品质学校过程中建设主体应有的自觉追求。“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高品质学校建设主体必须具备的心态与目标。心本管理思想认为,心有着庞大的能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器”,是人内部世界的“调节器”,也是人的行为的方向标与“驱动器”。由此来看,建设高品质学校,微观层次的最佳切入点就应当是解决“人心”问题。“暖心”“养心”“亮心”是“润心教育”的三根支柱,积极从目标设计、制度保障、机制建构及载体优化等方面践行“润心教育”,是达成温暖“人”之心、滋养“人”之心、点亮“人”之心的学校心本管理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高品质学校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育人方式促使素质教育深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润心教育;心本管理
育人的关键在于育心。在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由此观之,基础教育应当积极从“教”转向“学”,奔向“育”,将教育发展为“高品质教育”,将学校建设成为“高品质学校”。潘裕民指出,建设一流高中,除了要有自身特点、中国特色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中学,筑牢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这里的“质量”,其标准包括达到“启智润心”。换言之,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建设成为高品质学校,无疑需要努力践行“润心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在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践行“润心教育”应当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路径。
一、“润心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看,“润心教育”来源于“心本管理”,或者说是“心本哲学”。所谓“心本管理”,是指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管理学研究和实践出现的一股“重视感觉、知觉、情感、思想、意志等多种心灵力量的挖掘与整合,强调内在心性修炼和心灵自觉”的思潮。它是超越物本管理、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三大范式的最新管理范式,被誉为管理学界的第三次革命,是指“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总和。“以心为本”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心品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注意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加强心品教育;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心的管理,并确保管理活动围绕着关心、管心和治心来展开。心本管理思想的本质特点在于“以心为本位”“以心为中心”。它强调管理要管事,管事要管人,管人要管心。逆之,只有管好了心才能管住人,才能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能。
(一)内涵
与“心本管理”相对应的教育理念,是“心本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心本教育”视为“润心教育”的基石。要正确理解“心本教育”或者“润心教育”,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心”的内涵。所谓“心”,指的是“心品”,即人的心理品质,抑或个体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心态和心理素能等因素,还包括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 “心”,更指一种“感悟”,一种“主客体合一”的感悟。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答季明德》中指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又在《传习录》中提到“人心与物同体”。在他看来,“心”是关乎“天人合一”的一种“道”,是一种“明悟”。由此可见,“心”是极其重要的,“心力”具有庞大的力量。
基于此,和“心本管理”相一致,“心本教育”的核心同样在于强调“以心为本位”。一方面,它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另一方面,它倡导学校教育与管理要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具体而言,“心本教育”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良好心品的塑造为目标,以学生的良好心品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最基本的学会做人,其先决条件在于要拥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心态、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心品素质。同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必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从“心”开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科教学方面心理接纳的意愿。
有别于“心本教育”,“润心教育”的关键字是“润”。它是对“心本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润”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的“润之以风雨”,意为“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在素质教育不断得以推进的当下,一个“有目共睹”的“悲剧”是教育者与教育受众,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其“心”在“倾向”于“干涸”。因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着力于解决此问题是当务之急。
综合而言,我们可以作出基本界定:所谓“润心教育”,是指“以学生的‘心’为本”,侧重于利用多渠道“滋润”学生的“心”,积极构建教育领域的“和谐人”,实现学生与自然的人天和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和谐,以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并确保学生在取得精神财富的同时能够将之转化为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理念。
(二)意义
“润心教育”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之心为本”。之所以有此要求,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一是心品会影响道德表现。良好个性、情绪、心态的缺失,学生容易会产生叛逆心理、逆反行为和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二是心品会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心态、意志、动机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记忆能力及学习效果。三是心品会影响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效能与道德行为表现会受到来自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友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影响,而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又需要个体的个性风度、交往心态、自信气质、爱心、孝心等心理品质。因此,“润心教育”强调,育人先育心,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利用多渠道、多载体“滋养”学生之“心”,为学生的“心本”人生奠定良好基础。据此而言,“润心教育”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一是有助于尊重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的存在,维护三者的自尊,充分调动其积极能动性以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二是有助于尊重行为体共同利益,利于构建共同目标,并使之得以实现;三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特别是,它将有助于将素质教育不断细化、深层化,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宗旨。
二、“润心教育”的体系架构
“润心教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自己的体系架构。如同“三足而立”之“鼎”,“润心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三根支柱”。
(一)“养心”教育
“养心”之“养”,指的是“滋养”以“萌芽”,并加以“培育”,使之“长成”。最通俗的解释莫过于“保持心理健康,使内心强大”。“养心”的主体,固然是个体自己。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受教育者,其学识有限。因而,“养心”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教师以及教辅人员。
“养心”,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养成什么样。健康的心,至少应当有乐观、仁爱、坚强、恬静等四个特点。“养心”教育的目的应当在于使受教育者心底一片阳光、春意盎然,善良,充满爱而坚定、柔韧、上进、顽强、自在、从容。二是怎么养。《孟子·尽心》里提到:“养心莫善于寡欲。”这里的“寡欲”,即控制欲望、减少欲望。在笔者看来,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而言,存“求知欲”即可。从这个角度上说,“养心”教育的关键在于“授”“学生”以“控制欲望之术”,使学生之“正心”不会“干涸”。
(二)“暖心”教育
“暖心”之“暖”,是“温暖”之意。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要实施“暖心”工程,使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温暖”。这种“暖意”,会使得受教育者由衷地“爱上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进而为自己能力的提升“蓄势”。如何“暖心”,根本点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尊严,尽最大力量解决其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然,所“暖”之“心”不应当只有“受教育者之心”,还应包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之心。事实上,“暖”了教师之心,才会使得其真正爱上教学工作,才会使得学生之心得到更好的“滋养”。
(三)“亮心”教育
“润心教育”的第三根支柱,也是最具直接现实意义的一根支柱是“亮心教育”。“亮心”之“亮”,意为“点亮、照亮,使明亮”。从生命哲学的角度上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要心里永远为自己点燃一盏照耀前方的明灯,学会珍惜拥有,懂得欣赏享受沿途风光,更要懂得创造上进的生命轨迹,那生活在路上的感觉才会依然美妙,平凡的生命过程也才会因此而决然精彩。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其“心灯”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奖惩措施等)去“擦亮、点亮”的。但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正如美国学者戴维·伯恩斯所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是会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只有你尊重的人先认同你,你才会认同自己”的自挫性的习惯。打破这种习惯的关键,是形成“自我认同”。因此,“亮心”教育的重点应当在于强化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教育,使之“认可”一个“有用的自己”,并使这个“自我”不断成长“壮大”。简单而言,初始阶段,可以通过外部奖励与惩罚,使学生做好事,而后逐渐“诱导”学生在外力“消失”的情况下去做自己“认可”的事,“关注”自己“好的方面”,使自己不断“积极向上”。概言之,“亮心”者,指的是助学生自己“点亮”照亮人生路之“心灯”,亦指“亮”“教师之心灯”。其核心在于,解决主体自我认同问题。
总体而言,“润心教育”所要解决的是人的“心”得到“滋养”,得到“温暖”,“心灯”得到“点亮”的问题。可以说,基于“养心”教育、“暖心”教育、“亮心”教育三根支柱,“润心教育”这个“鼎”才能真正“站得稳”。当然了,这是理论性问题。它的效能要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还需要积极付诸实践。
三、“润心教育”的实践思路
实践“润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层。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润心教育”的实践也不例外。要将“润心教育”“落到实处”,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作为基础,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支撑,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及人才队伍作为运营条件,更需要通过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优化教育载体。
(一)目标设计:新时代人才培养
事业的成功,往往需要以遵循成功规律的行动目标作为前提。也就是说,行为主体要在“办事”上取得成功,需要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这里的“目标意识”,指的是行为主体头脑中要始终有清晰的行动目的,如同被准确控制的导弹一样,一直“咬”住目标不放,直至击中目标为止。一般而言,目标的设定,需要依据主客观条件和众多可能性加以展开。不同的事业,面临的条件不同,目标也难完全相同。不过,目标的设计路径是相同的。
与很多事业目标设计相同,“润心教育”目标的设计需要“符合社会需求”,需要“适合自身特点”,需要“高低恰到好处”,需要“幅度适宜”,需要“长短配合得当”,需要“总分得当”,需要“明确具体”。从当前教育背景上看,“润心教育”的总体目标自然是“培养出新时代人才”,但这一目标能否得到成功实现,关键还需要遵循上述要求加以具体设计。
“符合社会需求”,指的是要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润心教育”从目标上首先就是要培养“五育”并举人才。而从当前的社会态势上看,“润心教育”还需要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筑梦者”,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
“高低恰到好处”,指的是最高目标与最低目标的设计适宜。“幅度适宜”,强调的是最高目标与最低目标之间的跨度不能太大。“长短配合得当”,指的是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实现密切配合。“总分得当”,指的则是将总体目标拆分成若干易实现的“分目标”,“化整为零”,逐一击破。“明确具体”,要求的是各目标,尤其是各细分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全过程中,学校“润心教育”目标设计还需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
(二)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制度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简单来说,制度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用以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当制度生效,制度的多重价值会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