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有“度”的学校文化

作者: 谷收银

[摘    要]学校文化的质感,表现为温度、深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需要管理制度温情、管理措施温暖、管理理念温馨;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需要用心阐释文化意蕴、精细挖掘文化渊源、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有长度的学校文化,切忌急功近利、否定一切、华而不实。

[关键词]学校文化;培育;温度;深度;长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内在的价值认同与精神信仰。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根,[1]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有丰厚灿烂文化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学生身心的乐园、教师精神的家园、师生思想的花园。学校文化具有多维结构,其中的温度、深度和长度,是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培育学校文化,需要在“度”上动心思、下力气,要注重在温度上增强凝聚力,在深度上增强厚重感,在长度上增强传承性。

一、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学校文化能唤醒生命自觉,引导师生崇尚真理、追寻幸福。可学校文化归根到底又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融洽人际关系的维系方式。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人际关系虽不复杂,但也绝非单纯如一张白纸,利益冲突、观点冲突、行为方式冲突在所难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甚至是科室之间、家校之间,人际关系有时非常微妙。

在群体环境中,文化是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处在温馨的校园中,师生心态平和、心理健康,语言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人际关系往往比较融洽、和谐,有矛盾很容易化解,有冲突很容易消弭,不会影响学校整体发展大局。相反,如果学校文化缺少温情和包容,校园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脆弱甚至紧张,群体内部容易出现隔阂,偶遇一点小矛盾,遭遇一点小挫折,就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割裂,产生对立、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会损害当事者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温度非常重要。培育有温度的学校文化,需要学校管理者倡树新风,更需要管理者躬身践行。

(一)管理制度要温情

制定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人为本,为教师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搭建顺畅的通道,要让师生感受到制度的温暖善良和人文关怀。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就常常以爱和善良为基调,例如:每月一次,给教师过集体生日;教师每学期可以有2天亲情假,用于在家伺候老人;父母过生日,学校提前给教师送上一张蛋糕券;教师有接送孩子需求的,可以在关键时间段内进行弹性管理。类似的制度看似不起眼,但小小的变通,却闪着火花、带着温度,能给教师带来心灵慰藉,让教师感到心理满足。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若对我一分好,我会给你三分爱。教师最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体贴与被体贴的辩证关系。小处的宽松,不但不会影响大处的严格和制度的尊严,却能在刚性的威严中彰显柔性的力量,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自尊心,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让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创新,积极弘扬优秀文化。

制度的产生和修订,应充分发扬民主,要耐心听取民声、充分吸纳民意,不能只是学校领导班子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有些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教师的普遍认同,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让大家觉得用心不良、面目可憎,大多因为没有公平性、缺少温度感。冰冷冷的制度只能造就冰冷冷的制度文化,让教师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在校园里,民主是最好的温情,充分发扬民主,是对教师最大和最好的尊重。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校长必须坚决放弃话语霸权,尽最大努力放低姿态,带着虔诚走到教师中间,耐心倾听大家的呼声,虚心接受大家的想法,引导教师参与民主治校中。充分吸纳民主意见和建议的管理制度,一定会让校园文化携带最有温度感的文化元素。

(二)管理方式要温暖

毋庸置疑,现在校园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极端甚至不近人情。签到签退、巡视检查早就过时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采用现代高科技考勤方式,刷脸、按指纹、盯监控、钉钉考勤等,似乎不是每时每刻盯着教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管理者心里就极度不安。在这种以“盯人”为战术、生硬简单的管理方式中,“绝情”“没有人性”“不食人间烟火”,常常成为教师背后指责管理者最常用的评语。长期生活在高度紧张、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中,人际关系难免脆弱不堪,教师在背负高压、踯躅前行中,难免有心理扭曲的迹象:有的人多疑敏感,有的人脆弱不堪,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心理阴暗。管理者采用生硬粗暴、缺少温暖的管理方式,即使再好的制度设计初衷,也难以营造让人身心愉悦的文化氛围。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五彩斑斓的现实里,有七情六欲,要为人处世,在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相应的家庭责任和一部分社会责任。同时,教师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起码的文化自觉,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希望工作得到认可,渴求业绩得到承认,绝对不会像小孩子一样无法约束自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制度上稍稍宽松一点,行为上稍稍宽容一点,不要动辄拿考勤说事、拿制度压人、拿下岗唬人,教师心里就会很知足,感觉就会很温暖,不但对事业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能以高昂的斗志钻研业务,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学生。由于沟通渠道畅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没有隔阂,不会敌对,有的只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学校文化在无形之中就有了暖人的温度。

(三)管理理念要温馨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好的理念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孕育优秀文化的种子、培植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不管学校实行怎样的管理制度、实施怎样的管理方式,背后都有特定的管理理念在发挥着奠基和促成的作用,正所谓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因此,管理理念怎么样,是决定学校文化温度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管理理念高冷,学校文化一定充满硬度;管理理念温馨,学校文化一定饱含温度。

好的学校文化,让人对学校有归属感,对集体有依赖感,在事业上有获得感,在社会上有自豪感。教师是这样,学生也是如此。某校学生食堂的窗口名字别具一格:奶奶家、姥姥家、姑姑家、舅妈家、大姨家、大娘家、二婶家、表姐家……每一个名字,都透着女性的温柔和亲情的温润。游走于各个窗口,恍惚间有一种走亲戚的美好感觉,似乎真的有家人、亲戚在工作台内忙碌,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跟在家一样贴心的照顾和温情的服务。硕大的餐厅,处处洋溢着暖人的气息,温馨的管理方式背后,以人为本、亲情熏陶的理念非常明显。学生在餐厅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客,更像是获取情感慰藉、感受亲情沐浴的家庭成员,在至美的精神享受中,他们能逐步学会珍惜,慢慢懂得知恩、感恩和回馈,真正把学校看成是最美的心灵家园。如此有温度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对教师的影响,都将非常深远。

二、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脉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由此构成了学校文化特有的丰腴质感和特殊的校际色彩。学校文化依附于校园,发育成长于校园,一部校园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学校文化的发展史,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区域的文化流派、校园的机制变革、教师的地位变迁,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汇入学校文化河流中,反复搅动,不断沉积,慢慢融合,随着岁月流逝,经过不断凝练,最终形成一条色彩鲜明、颇具历史厚重感的文明景观带。

学校文化的深度,并非显而易见,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开发和挖掘。培育有深度的学校文化,应该舍得下真功夫、下实功夫。

(一)用心阐释文化意蕴

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体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涉及环境、视觉、行为、规章、理念、信仰、习俗、生态等多重成分,包含景观文化、标识文化、课程文化、教研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礼仪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抽象性、弥散性和隐蔽性。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洗礼,在总结、归纳、提炼后加以高度概括,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才会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和深刻性;经过大力倡导、精心培育、不断完善、继承发扬,终会成为一所学校的筋骨、魂魄和基因,发挥出教育、示范、凝聚、创造和熏陶功能,浸润心灵,启迪智慧,涵养滋润无数后来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上,学校文化需要用精炼的词汇进行形象概括,才有助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过,提炼关键词,仅仅是学校文化培育系统工程的起步,核心词汇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必须加以准确的阐释和精细的解读,深刻挖掘内涵,准确生发外延,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回避历史曲解演变。如果做不好这一点,广大师生不能领会学校文化的厚重内蕴与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就会缺乏张力,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教育与营养功能。例如:培育以“责任”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需要就责任文化的背景意义、价值追求、校本特色设计等要素,以及责任文化与办学理念、办学愿景、“三风一训”和已有文化底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诠释,同时注重吸收师生对“责任”及责任文化的个性化解读,用于丰富责任文化内涵。释疑、解惑、发挥、创造,达成共识,责任文化才可以直抵师生心灵,成为校园的精神风尚和师生的行动指南。

(二)精细挖掘文化渊源

文化是多样的、复杂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与其孕育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发展历史,也有彰显地方色彩的文化背景,因此,才有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基因。要想让学校文化在淬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深刻挖掘学校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真切感受文化的广博性、丰厚性、传承性和激励性,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敬仰之心、有崇拜之情,心悦诚服地接受熏陶与感染,在修习中涵养身心,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在经历了以公平性为价值追求的资源配置后,不管是百年老校,还是新建学校,都在寻求以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治校策略。特色,不光表现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上,还与学校生存地域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毕竟学校文化不可能独立于区域文化环境之外,况且学校也要承担服务社区、教化民众的社会责任,学校文化对区域文化也有引领、补充与哺育作用。所以,挖掘学校文化渊源,除了立足校园进行内部挖潜,还要注意拓宽视野搞好外部开源,将学校文化投放到区域历史文明的大环境中,以开放的视野、拓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谨慎地进行审视和塑造,充分吸纳地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加以挖掘、提炼、萃取和升华,尤其要重视区域历史变迁、著名历史人物、传统文化习俗对学校文化的深厚影响。寻到根系,找到源头,学校文化的孕育才会有充足的条件,学校文化的培植才会有肥沃的土壤,学校文化才会因为有源头活水而显得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三)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这是文化能够不断延续、不断丰富的根本原因。传承和培育学校文化,要有历史眼光和使命担当,善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注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内容、发展新内涵。要顺应时代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国家发展同步,与世界文明接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子,促使学校文化慢慢丰厚、逐渐充盈,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的学校倡导孝道文化,这不是不可以,毕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不管处于什么年代,孝道,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是一个社会必须倡导的文明风尚。但现代社会提倡的“孝道”,跟过去有很大区别,起码重视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讲究财富共享与代际和谐。[3]所以,中小学要倡导和培育孝道文化,既要继承传统孝道孝敬父母、修身养性等精华成分,又必须彻底抛弃愚孝思想、丧失人性和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赋予孝道以明礼诚信、崇尚英雄、报国敬业、勤俭自强等崭新内涵,让孝道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推陈出新,传统孝道才容易被新时代学生所接受,激励他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就业创业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