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听评好课
作者: 丁吉念[摘 要]听评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听评好对于教师、校长、教研员都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听评好课呢?一要拨开“热热闹闹”的表象,听评教学热情高不高;二要拨开“明确目标”的表象,听评教学目标明不明;三要拨开“环环紧扣”的表象,听评教学逻辑清不清;四要拨开“众彩纷呈”的表象,听评学生学习实不实;五要拨开“师唱生和”的表象,听评教师导学好不好;六要拨开“测评反馈”的表象,听评课堂质量优不优。
[关键词]教学热情;教学目标;教学逻辑;学生学习;教师导学;课堂质量
听评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听评好对于教师、校长、教研员都很重要。教师听评好同伴的课,可以学习他人之长从而博采众长地把课上得更好。校长听评好教师的课,可以抓牢教学的纲从而纲举目张地管好教学。教研员听评好教师的课,可以一叶知秋从而找准教研的切入点。评委听评好教师的课,可以把好课的本真从而客观准确的评价出各级各类“优质课”“精品课”“教学能手”。然而,如果听评者为课的表象所迷,听评不到课的本真,上述的一切就会走偏,由此,听评课的本来作用就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听评好课呢?目前,有许多好课堂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这些无疑对如何听评好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我看来,要真正听评好课最关键的是要拨开“六个表象”,听评“六个本质”。
一、拨开“热热闹闹”的表象,听评教学热情高不高
热情是教学的引擎,教学热情高不高是一节课好不好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有热情往往会有热动的言行,热动的言行碰撞在一起常常会有热闹的现象,但有时课堂表面的热闹却并不是师生热情的反映。要拨开课堂“热热闹闹”的表象,真实地听评一节课教学热情高不高,最要紧的是听评这节课是否真的做到了“三动”:
(一)教师感动学生
教师教学热情感动学生。教师衣着整洁得体,举止优雅大方,面向全体学生,满面关切亲和,满目期许明亮,浑身洋溢着似火的热情。学生被教师高涨的教学热情所感动,如沐春风、如浴朝阳,脸上升起会心的笑容,眼睛露出期待的目光,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学习神情,未出现无动于衷的教学现象。
教师满腹经纶感动学生。教师既有丰富的“教什么”的知识,也有丰富的“怎么教”的知识,既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也有扎实的优秀历史人文知识,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形象准确,让人耳目一新,教学阐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人眼界大开,教学导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人茅塞顿开。学生被教师随手拈来般的教学才华与羽扇纶巾样的教学风采所感动,眼睛露出折服的目光,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求知愿望,表现出时不我待的学习神情,没有麻木不仁的教学现象。
教师用人格力量感动学生。教师拥有更好育人的教学理想,总是努力追求教学的尽善尽美,拥有无私奉献的教学情怀,总是毫不保留地指导服务每个学生,拥有正直坦荡的教学品德,总是毫不隐瞒地坦陈教学过失与瑕疵,拥有求真务实的教学精神,总是一丝不苟地夯实每个教学细节。学生被教师高尚人格所感动,眼睛露出信赖的目光,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学习神情,没有视而不见或犹疑不决的教学现象。
教师公平仁爱感动学生。教师具有公平仁爱的教学精神,深深懂得公平关怀与公平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要求,深切理解公平仁爱是每个学生心中最热切的渴望,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形态,关照每个学生的心灵反映,耐心解答每个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与成长困惑,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爬黑板、展示学习成果等,努力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学生被教师公平仁爱的教学精神所感动,眼睛露出幸福满意的目光,表现出“听老师话、跟老实行”的学习神情,没有怨愤不平或敬而远之的教学现象。
(二)教学打动学生
教学情境打动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既抓住学生好玩、好奇、好动的天性,将有益的玩乐、故事及游戏活动融入其中,又抓住学生关注点、兴趣点、熟知点,将正向的社会热点、客观的生活环境以及积极的流行文化融入其中,教学情境悬念丛生、趣味无穷。学生被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所打动,表现出心驰神往的学习神情,没有心不在焉的教学现象。
教学内容打动学生。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既将本课内容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又将本课内容与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晓其对自己当下生活以及未来生活的重要作用,让躺在书本上的死知识鲜活起来、关联起来、有用起来。学生被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所打动,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学习神情,没有畏葸不前的教学现象出现。
教学方法打动学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学情与不同的教学内容,驾轻就熟地运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总是让教学充满着新奇感与吸引力。学生被有意思的教学方法所打动,表现出兴趣盎然的学习神情,没有兴味索然的教学现象。
(三)评价激动学生
肯定评价激动学生。教师在进行肯定评价时,既对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掌握、规律认识、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等智育方面的成绩予以肯定,也对学生在遵规守纪、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德育方面的进步予以肯定。学生被教师鼓舞人心的肯定评价所激动,表现出满怀信心的学习神情,没有垂头丧气的教学现象。
定向评价激动学生。教师在进行定向评价时,既清清楚楚地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学习短板与差错,又清清楚楚地为学生指明补短板、防差错的方法与路径,既明明白白地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成长问题与不足,又明明白白地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的措施与方法。学生被清楚明白的定向评价所感动,表现出笃定前行的学习神情,没有歧路徘徊的教学现象。
二、拨开“明确目标”的表象,听评教学目标明不明
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明不明是一节课好不好的首要标准。目前,教师对明确目标环节做得都很认真,然而不少教师对明确目标的“本戏”做得却很马虎:有的目标确定有偏差,没有做到目标确定都明确。有的目标只是教师自己明确,学生大都却不明确,没有做到目标师生都明确。有的目标课前明确,课中却偏离,没有做到目标始终都明确。如此种种的明确目标,虽有明确的形式却没有明确的实质。要拨开“明确目标”的表象,真实的听评一节课教学目标明不明,最要紧的是听评这节课是否真的做到了“四明”:
(一)目标确定明
教师依据课标要求,紧扣教材内容,切合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资源条件实际,确定明确、具体、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1]。
基本知识教学目标明确。基于课标、教材和教学实际,准确确定本节课学生最低应该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
关键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基于课标、教材和教学实际,准确确定本节课学生学习掌握的科学思维、知识迁移、综合运用、探究创新等关键能力。
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教学目标明确。基于课标、教材和教学实际,准确确定本节课促进学生主要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
(二)目标表述明
教学目标表述规范明了、通俗易懂。教学主体明确。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其表述以学生作为主语,没有在主语“学生”之前加上“使”“让”“引导”等词语的问题。教学行为明确。教学目标表述,明确教学行为。其表述以指向明确、可操作的学习行为动词(如列举、归纳、分析等)作为谓语。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表述,明确教学内容。其表述以具体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宾语。教学条件明确。重要的学习条件(如实验探究、观察发现、阅读资料等),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予以明确。其表述以明确的学习条件作为定语和状语。目标分层明确。教学目标表述尽量做到目标分层要求明确。通常情况下,只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对学生全体要达成的目标采用“学生都能——”的语式表述,对学优生能够达成的目标采用“有兴趣的学生能——”的语式表述。
(三)目标认定明
教师用心组织学生对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认定,促使学生认识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
目标呈现明确。目标展示明确:以小黑板、PPT或导学案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做到字迹端正、简明清晰,让每个学生都看得清、看得懂;目标陈述明确:以师生陈述的方式呈现教学目标,做到字正腔圆、言简意赅,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清、听得懂。
目标学生明确。学生理解教学目标表述中各学习行为动词的含义,明确教学目标三个层级要求:第一层,识记层次,就是使用“列举”“知道”“了解”“简述”等行为动词作谓语的教学目标;第二层,理解层次,就是使用“概述”“理解”“说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作谓语的教学目标;第三层,运用层次,就是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体会”等行为动词作谓语的教学目标。
(四)目标领学明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导课、提问、教学与测评,始终用教学目标领导教学。
导课联系目标起。导课因何而起?因组织教学而起,因提高学习兴趣而起,更因导向新课目标而起。教师在运用游戏、活动、故事、情景、实验、复习等方式导课时,紧密联系新课重点目标进行,通过导课顺理成章地导入课题、导出目标。没有导课与课题、目标呈现“两张皮”的问题。问题紧扣目标提。好课堂的基本结构是:提出一个一个好问题,解决一个一个好问题。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结构性、趣味性、目标性的问题,逐一提出、逐个解决。没有出现一味追求有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满天飞”的问题。教学围绕目标行。教师教的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生学的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没有出现“恣意妄为”“天马行空”“哪里黑哪里歇”等脱离教学目标教学的问题。效果依据目标评。课堂练习题、测评题及课堂收获分享主题,紧紧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编制,课堂反思评价严格按照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组织进行,没有出现“偏题”“跑题”“怪题”等课堂效果评价问题。
三、拨开“环环紧扣”的表象,听评教学逻辑清不清
逻辑是教学的灵魂,教学逻辑清不清是一节课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一些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结束,紧接着开始下一个环节,看似教学环环紧扣、逻辑严密,实则是各教学环节并非逻辑关联,有的是按照预设“走程序”,有的是牵强附会的“讲联”,大多存在教学逻辑不清的“内伤”。要拨开“环环紧扣”的表象,真实的听评一节课教学逻辑清不清,最要紧的是听评这节课是否真的做到了“三清”:
(一)学科教学逻辑清
什么是学科教学逻辑?学科教学逻辑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性质、学科的功能定位、学科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等[2]。课堂教学是否做到了学科教学逻辑清?
基于课标,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在学科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在上学段教学中有过什么铺垫、在本学段按课标要求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以及需要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什么铺垫(即教小学想学前与初中,教初中想小学与高中,教高中想初中与大学),没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基于课标,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册书、本单元、本章节的地位与作用,清楚本课教学内容在前面已进行什么教学、在本课按课标要求应该进行什么教学以及后续还要进行什么教学(即教一节想全章,教一章想单元,教单元想全书),没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问题。基于教材,清楚本节课教学内容主干知识的逻辑关联。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取舍,重组教材,并恰当利用相关教师、学生、环境、生活及低学段学习积累与高学段将要学习的知识等资源,丰富和充实教材,按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理顺教材体系,形成清晰的教学主线,没有“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逻辑清
学生知能基础逻辑清。清楚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拥有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基础情况,没有引入提问“一问三不知”的问题。学生方法基础逻辑清。清楚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进行过哪些相关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以及学生实际掌握的相关学习方法的基础情况。学生情感基础逻辑清。清楚学生对本节课已经具备的生活基础与情感基础,清楚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点、关注点、困惑点,清楚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情感愿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基础逻辑清。清楚学生对本节课已经具备的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培养基础,清楚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正确价值观与必备品格教育的联系点、切入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