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

作者: 陈传超

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一所学校的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调查,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提出对教师进行辅导与教育的措施,促进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融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

[关键词]师因性人际交往;学生心声;教师反思;合理化建议

师生关系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教师用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交往,往往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仅如此,由于教师角色决定教师是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心态与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甚至更应该关注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人际交往问题。为此,我编制了《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调查》问卷,在本县一所初级中学进行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找到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即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制定对教师进行辅导与教育的措施,通过教育与辅导,促进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提高自身的修养,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一、问卷设计

调查工作分问卷调查、访谈两步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小题都设“是”“否”两种答案,每小题下设“你的理由是”一栏,供学生开放式填写。问卷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师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亲密度等。为了比较客观地反映调查问卷的信度、研究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提高问卷的效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第二步我又在该校的一些教学班邀请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学生20人(学习成绩、气质类型等方面)进行座谈(无学校干部、教师参加),座谈题目是“我眼中的老师”(可谈优点缺点特点,可评价可提希望,可具体评某一名老师,也可给教师群体画像,举例最好)。学生开放回答,力图为分析、研究不良师生关系提供更有信度的材料。

二、抽样与答题环境

我在三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两个班共275名学生完成问卷,用275名学生的答案作样本,来推测全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情况。

问卷以匿名的方式答题。各样本班的问卷均由本人组织发放,班主任老师回避。答卷前,组织者向学生加以说明,表明此次调查不记名、不是考试,答案没有好坏之分,请学生真实地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并尽量回答选择此项的原因,我们将恪守保密原则。故学生是在无思想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作答的,使得数据的客观性有较好的保证。

三、问卷统计

说明:

1.封闭式问答只设了“是”与“否”两种答案。(见表1)我们本意是尽可能地使学生开放回答“理由”。在问卷统计中我们看到有学生自行在答卷上增设“基本是”答案。问卷统计基本数据时将“基本是”也统计为“是”。

2.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师因性人际交往问题,即师因性不良师生关系。故此次统计中“开放问答摘录”只摘录了来自学生的负反映,(见表2)。事实上绝大多数题目的正反映率仍是大于负反映率的。开放问答中也有许多称赞老师的语句,本文未作统计。

四、问题分析

从前面的问卷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一些测试师生关系的题目,学生的负反映率是很高的。如“你愿意与老师共同探讨生活话题吗?”负反映率为40.3%;“课后,你会把老师当作朋友,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事吗?”负反映率为64.9%; “课余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时,你会主动与他聊天、讨论任何事情吗?”负反映率为64.7%;“你愿意老师家访吗?”负反映率达45.4%;“我喜欢每一位老师”负反映率为57.8%。这说明:在学校,师生关系问题是很突出的。现就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出自教师方面的原因的主要表现

1.学生观

“你的老师对待班上的每一名同学都是一样的吗?”一题,有34.2%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主要是因为“老师太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了。”“对差生的态度不好,情绪有急躁。”有的学生回答“我感到老师对我的期望太高了”一题时写道:“因为我太差了,没有一点期望”。“他没把我放在眼里,……”也有学生答道:“我的成绩不好,但老师对每一名同学要求都是相同的。”“老师总是希望我们个个是神童。”

“你的老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吗?”一题,有学生答:“只重中考考什么。”“只在乎成绩的好坏,其余一律不管。”“不准看漫画、踢球、上网。”

这些都反映出一些老师以“分”取人,认为学生的素质就是由分数而定,眼里只有分数与名次,不能面向全体,没有真正关心、尊重每一名学生,或“一刀切”,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师德修养

“你觉得你的老师喜欢教书吗?”一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有26.9%的学生认为不是这样,理由是:“老师到班上老板着脸,喜欢吼,没亲切感。”“老师总是带着情绪来上课,心情不好”。

回答“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宁愿问同学,也不愿问老师”一题时,38.2%的学生选择“是”,原因是“老师会质问你上课干什么去了”“多半会讨来批评”。

回答“你能感受到老师对你的鼓励、支持和肯定吗?”一题,有学生答道:“老师的目光总掠过我,至少我这样认为”“成绩不好,老师对我已失去信心”等。

这些反映出一些教师只是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和敬业、爱生的品质。一些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确实想干一番事业。然而,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影响,使教师尝到挫折与痛苦,于是就开始抱怨周围、怀疑自己、降低要求、失去追求事业的热心,甚至忘却教师的师德修养。

3.心理品质

“我喜欢每一位教师的性格”一题,57.8%的学生选择否定答案。在谈及理由时,不少学生写道:有的老师“课后从不与我们说话”“性格古怪”“太凶”“过于沉闷”“保守”“急躁”“不耐烦”“爱发脾气”等。

“你敢于在课堂上指出老师课中的错误,提出不同的看法吗?”一题,一些学生写道:“害怕老师生气。”“老师一般都坚持自己的见解。”“老师会对你采取一些例如冷漠对待等方式”。

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态度使我乐于回答问题”时,有学生写道:“我不喜欢老师上课严肃的态度。”“太安静、太严肃、知道也没了勇气。”“她总爱发脾气。”

“与老师单独相处时,你感到紧张吗?”,42.9%的学生选择“是”。原因是“紧张,怕老师训斥。”“怕说错话被老师骂。”“老师不会对差生微笑。”

这些比较强烈地反映出一些教师只重师道权威,处世独断,对差生缺乏宽容与理解,个性不健康等不良心理品质。性格特征的缺陷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另外,从三个年级的负反映率看(见表3),比如第一题“与老师共探讨话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负反映率依次为:23.6%、35.8%、61.7%;第三题“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事”,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负反映率依次为:55.9%、64.2%、74.7%;第五题“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方法、态度满意吗?”,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负反映率依次为:10.8%、11.9%、30.4%。

可见,低年级到高年级负反映率呈递增状态。当然,学生长大了,与老师疏远了,但也能反映出九年级老师升学压力过大,导致有些老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太武断,放弃与学生交流。

4.教育方法

“你愿意老师对你进行家访吗?”,45.4%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老师家访一般都与告状有关。”“扰乱我的生活。”“如果我被老师家访,就说明我在品德或成绩上有问题,会引起家长的误会。”“家访之后有暴风雨。”

关于“你对老师批评、教育你的方法和态度满意吗?”,一些学生答道:“某些老师骂(批)得我狗血淋头,我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教育方法太死板。”“有时老师没有经过调查就批评。”“有些时候有的老师不太理解自己的痛楚。”“老师会在同学面前责备我,我心里很难受。”甚至有一名学生写道:“请家长必须废除,写进《教师法》。”

对于“我能接受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一题,回答“否”的有27.7%。其主要理由是:老师“太我行我素了,并不征求我们的意见。”“管理方式太死板,不生动。”“过于严厉、守旧。”“太严了,教室里时刻都有老师的眼睛。”还有一名学生设问:“班级是什么?地狱还是监狱?”对于“你愿意与老师共同探讨生活话题吗?”40.3%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谈及原因除了心理距离外还有:“怕老师告家长。”“老师会阻挡我的一些爱好。”“太爱管闲事了。”

这些突出地反映出我们的一些教师教育方法陈旧、简单,甚至还有些粗暴,有的认为学生就是绝对服从。学生对此是很不满意的。

(二)师生交流中学生障碍的主要表现

1.不敢。学生害怕自己的话使老师不高兴,或认为老师太严肃。

2.不愿。学生由于成长等原因,心理变得复杂了,消极封闭自己。

从三个年级的负反映率看(见表3),“我能接受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一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负反映率依次为:9.3% 、20.8%、53%,这表明七年级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原因,性情单一的较多,绝大多数学生是听从班主任管理的,就算有不服也只是埋藏在心理,不敢说;到了八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评价,开始出现心理上的叛逆期,敢于认为班主任管理有不妥,但不愿说出来与老师交流;到了九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增强,特别是面临中考,学生下意识目标定位,把前两年的不满情绪聚集在这里(填写问卷时)发泄出来。

3.不便。学生有隐私有秘密,担心说出来会成为别人的谈资。

4.不善。除了谈学习问题觉得还可以,如果是生活问题就很被动,手足无措。

5.不暇。做作业很忙。

6.不详。三言两语交差完事,不想深入。

五、对策建议

1.审视教育理念,重视教育反思

在教师中公开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引起全体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反思、讨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其他一切能力,使其和谐发展。教育的任务是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而不能忽视生命个体。

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师生交往间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中作《假如我是教师》《我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调查,从中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及现实中老师的形象,教师对照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对学生人文关怀,走进孩子,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的灵魂融在一起。

还可采取“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的模式,反思是否存在不当教育行为,这些不当行为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正确的做法应是什么。

2.塑造良好形象,强化师德建设

以“铸师魂、展师风、重师能、树形象”为宗旨,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精神,以此作为师德的核心。用学规范、订制度、树标兵、抓典型等方法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精神和自律意识。以“优秀教师”“师德示范教师”“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活动的评比带动全体,营造崇尚师德的氛围。

3.开展教育讲座,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系列讲座。方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