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品牌学校建设方略

作者: 陈升旭

现代品牌学校建设方略0

[摘    要]为解决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教育提质问题,东莞市政府制定了教育“扩容提质”系列政策与措施。在此背景下,现代品牌学校建设通过实施“提炼—提升—提质”的方略,在短期内整合原有学校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品质,高效实现学校现代化、品牌化,真正完成“扩容提质”的目标。

[关键词]品牌学校;提质;方略;东莞

一、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仅仅是教育的“硬”环境,更是教育“软”实力;老百姓对孩子的读书问题不仅仅只停留在“有书读”,更是希望能“方便读”“喜欢读”。因此,无论将教育视作一种投资行为还是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建设教育品牌就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目前,为解决这一问题,东莞市政府制定了教育“扩容提质”系列政策与措施。通过扩建的方式增加有限优质学位,同时,也意识到大多数原有公办学校提质问题才是最为关键。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原有公办小学的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办小学品牌学校呢?本文作者为此展开阐述,并提供初步解决方略。

二、目标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

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首先具备服务性,其次突显现代性,最后要树立品牌性。服务性是其本质,是基础。现代性是办学要求,品牌性是办学影响。三者循序渐进,有机结合。

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具有以下特征:

1.践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民族认同感,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2.教育质量是现代品牌学校的核心保证。按高质量标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素养考核达标率96%以上,学生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3.学校办学理念与思想具有前瞻性,新时代特色明显,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为培养学生成为未来新时代合格公民,学校有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建构,有务实创新的教师团队,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变革。

4.经过前期积累,学校办学效益明显,品牌效应逐步扩大,群众百姓口碑良好,教育同行认同度高,突显其品牌性。

三、方略

基于东莞镇区公办小学现有的、大多数的实际情况,结合东莞市教育局“扩容提质”政策精神和国内外成功案例,笔者认为,东莞创建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品牌学校短期(4至5年)内可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即:

(一)第一阶段:提炼(第1年)

“提炼”不是整改,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识其优势,摘其精华,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它是一个弃芜求精的过程,从芜杂的事物中找出有代表性、概括性的,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因素。

至2018年底,东莞市有普通公办初中46所,公办高中25所,公办小学207所。这些学校中,有百年老校,有近年新校。其中,有品牌名校,更多的是有待发展提质的学校。这些学校要进一步提质,进行品牌建设,第一步需要做的不是外请专家,不是大刀阔斧谈改革,而应求诸于内,做好学校原有办学优势的提炼工作。在短时间内,结合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目标要求,对原有学校的办学环境、社区状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生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诊断,精心提炼。在此过程中,注意提炼总结学校原有的优势资源,从优势资源当中寻求学校未来发展的优势最大化。可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系统提炼:

1.理念提炼

从原有学校理念、思想、历史、文化等因素中,提炼原有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如无,可在综合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相机提出;如有,可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整理。构建一套规范、科学的理念体系对学校未来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学校课程体系、德育、教学、文化、宣传等方方面面的主要方向。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一旦形成,短期内极难改变。他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影响着校园当中的每一件事,影响着每一位师生与员工。

2.资源提炼

首先,对学校现有建筑面积、场室、师生人数、教学设备设施、社区周边可用教育资源等硬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从中提炼出可使用的资源种类与数量,结合学校学生人数与课程设置,进行有效提炼,将其列表对比。比如,绿地面积大、功能室较少的学校,我们可以提炼出绿地面积大的优势,并针对这一优势进行课程设置,加以利用;有的学校面积较小,社区周边有博物馆、纪念馆、民居等景点,我们可以提炼其文化特征与学校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也可以提炼出周边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将部分校本课程的空间拓展至社区。

其次,大部分学校在前期的办学经历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或管理资源。对于这些软件资源或精神资源,我们不要轻易丢弃,经过筛选之后,优秀的资源可以进行再次提炼使用。比如,有的学校前期做了一段时间的写字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中途中断了。学校保留了一套不完整的教材和部分写字示范视频。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再次提炼,进行资源补白。这样就可以借力出发,做到事半功倍。

最后,师资是决定学校办学品位的主要力量。原有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必须进行系统分析,从中提炼出教师队伍的优秀因素。分析原有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点等,寻找带领教师团队向前发展的领头羊。提炼出原有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优秀精神,以便为校所用。师资队伍的提炼工作,最终达成的效果是:事有其人,人有其事,各尽其能。比如,有的学校老教师特别多,创新精神不够。这样的教师队伍,往往创新力不足。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和办学特色方面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经过提炼,我们可从中看到老教师课堂常规好,抓成绩很有一套的优势资源。老教师比较多的学校不能往艺术、创新的特色方面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往教学质量、习惯养成、德育高地等方面进行发展。

3.文化提炼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凝聚在学校的历史积淀、办学传统、学校特色、校规校纪、校风、校训校歌等精神品格之中,存在于学习空间、校园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景观等物质载体之上,并集中体现为学校全体师生、历届校友、家长和社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牵动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运动轨迹。文化一旦形成就意味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里的大多数人是遵循并认同这种文化的存在的。久而久之,已形成固定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的习惯。在没有大规模更新人员的前提下,强行改变原有文化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文化的提炼就变得尤为重要。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和深邃的,是抽象的和厚重的。但是它又是通过有型的、具体的细节显现出来。比如,学校的管理制度、长期形成的“一训三风”,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优势因素,加以发扬,以便引领学校向现代化、品牌化发展。

总而言之,提炼是新时代进行现代品牌学校建设的基础阶段,它不仅伴随着调查、诊断、提炼等系列工作,也伴随着全体师生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同的思想过程,是一个筛选和认同的过程。时间宜在一年内完成。

(二)第二阶段:提升(第2、3年)

提升是在提炼的基础上,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使原有学校的办学品味、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比原来高。如果说经过“提炼”阶段,学校已经完成了弃芜求精的筛选和师生认同的任务,那么,提升阶段就要完成整合提升的任务。此阶段是在前期提炼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品牌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提升,确保学校的发展朝正确的方向前行。提升阶段是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整合性过程,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明确办学方向,提升课程建构层次

课程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就要看该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什么样特性。既然我们把办学方向确定为“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那么,学校的课程体系就应围绕着办学方向进行系统设计。在提炼原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目标的要求,逐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补充与办学思想、理念相一致的校本课程。必要时,可将国家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于此点,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其分类化。比如,国家基础课程、校本课程、校外实践课程等。也有的学校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或地方课程等。这样的设置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课程、校本、地方课程开足。然而,这样的设置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课程量、课程类别整体上增加了。现行课程体系中,光国家规定的小学基础课程就有10门,加上校本、地方课程,有些学校大大小小的课程多达15~18门。这无疑是增加了师资配备的难度,很难将这些课程都开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开设过多门类的课程未必是件好事,既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高度消耗了孩子的学习精力。

笔者常设想,在现有国家规定课程体系下,理想而科学的做法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整合。把语言、数学、艺术、体育作为基础课程按年级进行固定分配,将科学、德育、实践、常识、校本等整合成活动课程进行相对分配。这样既能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公民素养,又能最大程度减轻学生负担。当然,这一美好构想,现阶段暂时无法实现。尽管暂时不能做到高度精简与灵活整合,但我们可以根据未来公民必备素养要求结合国家现有基础课程逐渐做一些小整合的尝试。比如,将综合实践的课时分别融合到道德与生活、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中去,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内容重新整合成“主题活动课程”。突显出该课程的综合性、体验性、活动性。比如,将国际视野、外语交流整合到现在的英语课程中。又如,将原来单纯的游泳、跳绳等特色运动项目补充到体育课程中,将其体系化,进一步明确阳光体育的内容与课时,保证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影响小学六年课程总课时量的前提下,对相应年段特定课程的课时量作细微调整。比如,低中高年段的美术与音乐课时量,数学在一年级的课时量等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等。

2.夯实深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现阶段的学校是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的学校。随着社会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办学职能将逐渐从授课机构向学习中心转变。未来已来,为深度学习能力而教的号角已经吹响,所以,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要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务必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原来的“学会”转变为“会学”,要让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得到落实。在科学家看来,是“深度学习”还是“浅表学习”就成了学校教育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这方面在整个“提升”阶段不仅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而且花费的时间也最漫长。在没有成功案例引领的情况下,单靠自己学校研究,通常需要5~10年。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在深度学习研究方面较为成功的学校,比如,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前期“提炼”的基础上,将“深度学习”成功经验有选择、有策略地在学校推开。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大体来讲可分为“教”“学”“场”三大类,分别对应“学科深度”“思维深度”和“交往深度”。我们可以先选择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深度”先行实践。而“学科深度”实践中,可先选择体育、音乐、美术这三门课程,进行“1+X”的深度教学植入尝试。等积累一定经验后,逐渐在语、数、英、科学四门课程中陆续植入相应的课例、课型、课理。至此,才算完成了深度学习三大类别中“教”的植入任务。后续“学”和“场”的推进可以同时进行,直至三者完全在课堂实现。

考虑到深度学习具体操作指南与研究资料太多,本文无法详细阐述,只能点到为止。

3.调整机构职能,提升管理服务效力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品牌学校,服务性是其本质,因而,要在“提炼”的基础上,对学校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效力进行系统提升。要想提升服务力,就要明确学校每个职能部门的服务对象是谁。东莞市现行学校机构中,大多数设置了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少先队等。这些部门从名称与职能看,他们都有服务的内容与对象,比如,总务处服务内容是学校后勤事务,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但实际中看,往往都没有服务的意识与味道。所以,有必要调整机构的职能与名称。比如,将室处名称改为“XX中心”,将“教导处”的职能分化为“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两大中心;将德育处、少先队整合为“学生成长中心”;将总务处、后勤部、人事室、党建工会等部门整合为“资源服务中心”。如图:

“课程建设中心”服务对象是——课程课堂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