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我们的”学校文化

作者: 原绿色

六、与时代风尚对标

学校文化是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肯定会合着时代的节拍与旋律起舞。虽然“教育自有铁律在”,学校文化要有坚守和传承,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能“刻舟求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流文化样式更迭一样,学校文化升级改造也需要融入时代元素。比如,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新发展理念就是学校文化新的主题,其中绿色校园建设更成为潮流。“以学生为主体,从教为主到学为主”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流,学校文化建设和理念系统升级改造就需要围绕这个主题与标准拓展。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正在向智能和AI时代转变,向未来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趋势。比如,郑州航空港区慈航路小学直面AI智慧时代人才特点,提出“我来即未来”的学校文化理念,全力构建“我来,我们来,向未来,创未来”的立体式人才素养文化。

七、按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定向

学校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指导准则,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要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中确定基本方向。比如,未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文化及其理念系统就要突出创新人才需要的文化特征。未来的人需要强化社会情感能力,学校文化和理念系统就要突出“团队、合作、共情”等让学生社会化的要素。

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毗邻多家高校与科研院所,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他们把校训定为颇有现代绿色生态味道的“新鲜生活每一天”。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学校根据未来“地球村”的发展趋势,提出“红润心灵,新起未来”的“红·新”教育,培育“红色根、家国情、未来翼、世界眼”的新时代少年。

八、让学校校名放光

中国文化讲究“名”正言顺,名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姓名文化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对未来追求和希望的一种美好表达。没有人不重视自己的名字,给孩子起名是家长最操心的事情。即使一些看似随意的名字,也有家长的用意在里头。学校校名和人的姓名一样,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命名的基本思考,是所属区域、层次、类别、办学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可谓学校一诞生就自带的文化基因,也是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辨识度最高的文化元素。如果能够把校名内含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就是“我们的”宝贵文化。

有独特文化味道的校名灿若星河,比如行知学校、育才学校、幸福学校、曙光学校、新世纪学校,等等。有一些还是百年老校,都有很丰富的积累。有的可能会重名,但一个管辖地区内绝对不会有两所校名一样的,可以把校名和地域文化等其他元素挖掘与统整。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前身是1915年建设的成志小学,学校传承“成志教育”,以“立人为本,成志于学”为校训。北京101中学国际学校根据校名数字确定校训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安阳市幸福中学提出“做幸福人,走幸福路”的理念,和校名相得益彰。愚公学校自然会依托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干字当头,敢为人先”的学校文化精神。

永城三中,这个校名看似没有任何个性,但学校做了一个校名的深度研究,发现永城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永固之城”,就是因为守住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宽厚这个基本道理。作为基础教育学校,要想让学校也成为“永固之城”,把学生人生根基打宽打厚,就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守住了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的“一”,也就守住了教育的“道”,就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带来教育的万般美好和学生生命多样的无限可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教育领域独具风采的教育永固之城。于是,学校精神确定为“守一创三,自强不息”。

九、把学校的个性追求和教育主张当魂

学校校长和教职工都是教育的行家里手,都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主张,这是学校文化具有个性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甚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学校校长和教职工看起来好像没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其实他们内心一定是有自己对教育是非好坏的基本判断的,那些潜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想法,需要去激发,从而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来,或者帮助他们找回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谈心谈话,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真实需要。

重庆谢家湾小学提出“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建设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文化。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充分考虑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林州传统,确立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及“比昨天更好”的校训,全力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十、对制约学校健康发展的痛点发力

学校文化是师生的主心骨、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学校文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就要瞄准学校的关键问题发力,发挥提振士气的功能。这就需要全面分析学校情况,找到发展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兴利除弊,提振精神。

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新街小学在乡村几所学校搬迁整合成一个新校的过程中,针对教师需要凝聚力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提出建设“和美”文化理念,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精神,建设“和谐”“美好”的学校和团队,很快就让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纳米希林小学针对乡村孩子缺乏自信的实际,提出“筑梦”教育,建设助梦教师团队,致力培养筑梦少年。

十一、在特殊事件或特殊事物中“捡金”

学校文化的成果,也是多种因素的集成。有时候,一些特殊因素也会成就学校有价值有意义又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不一样”的文化。比如,学校有巨大影响的创建者和校友精神、故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甚至一草一木的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和理念系统的来源。

从创建者的初心和使命凝练学校文化,既有溯源与感恩的文化味道,又是对学生独具情怀和特色的人生教育。习仲勋红军小学是习仲勋同志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工作期间建设的学校,学校就把“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点燃绿色梦想,成就多彩人生”作为办学理念,让红色基因根植学子心田。

从学校发展的特殊事件中提取文化要素,能够凸显学校自己的历史、故事、教育资源和值得传承的精神。某校建校伊始,种下了几株爬山虎。现在,爬山虎爬满了整栋教学楼,成为学校醒目的自然景观。在“我为学校出点子”意见征集活动中,80%以上的师生都有了爬山虎情结,最后学校就提炼出“迎着阳光积极向上”的爬山虎精神,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从优秀校友或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美好人生的文化因子,能够找到学校涵育人才的一些关键要素,提取到学校值得发扬光大的文化理念。钱学森学校突出校友钱学森身上的“科学家精神”,艾青小学主打诗歌主题文化,雷锋小学校训就是“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

从区域事物中提取学校文化元素,也是建设区域特色学校文化的一个思路。上饶市第一小学,从城市树——香樟树上提取“香樟文化”,核心理念是“百年树人,育英成樟”,也很有特点和个性品位。

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和选择学校文化载体,是学校建设自己意愿文化的一条宽阔途径。有所学校抓住“镜子”这个生活用品的文化特点,提出“以镜为鉴,志高行远”的理念,“互为镜鉴,共勉共进”的学风,“心洁如镜,知行合一”的校风……

(原绿色,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原书记,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