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特色文化引领农村小学劳动育人的模式创新

作者: 姚松 孙百灵 刘婉晴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定位,学校劳动教育的再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如何突破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的现实困境,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是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当务之急。

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积淀形成的精神基因与价值底蕴,凝结着学校独特的教育追求、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管理模式。以特色文化引领劳动育人体系建设不仅是创新学校劳动育人模式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应有之义。比如,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围绕“做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优势,创设匹配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文化,引领建构基于“跨界融合”理念的“五动四美”校本劳动课程体系,通过引入大学专家智库力量,打造“UGS”高校(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和中小学校(School)三方协同育人格局,走出了一条立足乡土、文化特色鲜明、影响辐射广泛的劳动教育课程探索与创新之路。

一、挖掘特色文化底蕴与内涵,赋予劳动教育新价值

学校办学理念包含着学校发展的现实指向,描绘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进行改革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文化则是立足学校实际进行长期实践探索而凝结的包括地域文化、学校定位、教育追求等属性的集合体,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未来走向。

南曹小学位于郑州市郊区,创建于1928年,虽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但因地处农村,相较于市区学校,其在学生来源、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配置上都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农村教育的办学挑战,南曹小学根据师资配置、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现状,立足“向阳向善,蓬勃有为”的学生发展目标,确立了“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弘扬劳动精神”的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五育”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尚美、以劳促创”,将学生培养成为“乐奉献勇担当、勤动手善创造、祛娇气能吃苦、爱生活会自理”的新时代少年,从而打造具有鲜明劳动教育文化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模式。

二、确立“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奠定劳动课程新形态

为有效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南曹小学秉承“做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创性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春草文化”建设,实现劳动实践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通过“一育”牵动“四育”,引领学校“五育”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念的引领,南曹小学探索出“跨界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将劳动教育跨主体之“界”、学科之“界”、场所之“界”、行业之“界”,从而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多方位、多领域、多要素之间进行深度融合,为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能量。

“跨主体”强调劳动教育参与者的多元化,校内以学科带头人和班主任为主导,依托学科团队与年级组织,形成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协作网络;校外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参与志愿服务,拓宽视野。“跨学科”旨在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界限,鼓励各科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合并创新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学科内容,实现学科间的无缝对接与劳动教育的深度整合。“跨场所”则通过构建“五园联动”劳动教育课程,打破社会、学校、家庭、田园与创新园之间的壁垒,为劳动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跨职业”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多样化的工作岗位,增进对不同社会职业的理解与尊重,深刻体会劳动者的辛勤与创造力。

三、构建“五动四美”课程体系,筑牢劳动教育新模式

内容的建构是劳动教育理念得以达成的关键步骤,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南曹小学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为导向,整体设计了纵贯劳动教育价值链的“五动四美·乐享耕读”校本课程,全体教师与专家学者合作,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开发编制了一至六年级12册《乐享耕读·悦享人生》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一)“五行动”核心课程

“五行动”作为核心课程,充分发挥家园、校园、社园、田园、创园“五园联动”场域的协调联动作用,旨在培养学生体验不同场域的劳动,增强学生尊重父母、有所担当、学会合作、学会共情、懂得创造的能力。学校借助“UGS”多元办学力量,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校内外体验不同场域的劳动,采用“耕读相融”的学习方式,尝试项目化、主题式劳动学习与探究,达到劳动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大家园,小当家”家务生活行动课程群练就“小当家”的本领,学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劳动实践效果开发出了适合各年级段开展的家务劳动清单,实现儿童家务劳动的常态化。

“大校园,小主人”责任岗位行动课程群奠定“小主人”的责任,学校给每个班、每名学生划分劳动责任区,设置多样的班级责任岗,开展“人人都有小岗位”责任活动。

“大田园,小农夫”田园实践行动课程群培育“小农夫”情怀,学校在郑州市率先建立了“耕乐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围绕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四个模块设置劳动实践课,充分发挥田园劳动育人功能。

“大社会,小工匠”职园启蒙行动课程群孕育“小工匠”精神,学校积极整合周边劳动资源,让不同年级的孩子走进社会劳动场域,体验不同行业岗位,实现社会劳动共情化。

“大智慧,小创客”创园生长行动课程群培养“小创客”思维,学校通过手工课、技术课、实验课、编程课等创客教育,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创造,促进手脑并用,体会劳动新形态,在创造性劳动中学会磨炼意志,形成批判思维。

(二)“四美好”延展课程

劳动教育的实施,既需要显性的课程表述,又需要隐性课程的隽秀。在“五行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将校园文化、学生日常活动、各类仪式等充分融入劳动育人元素,构建“四美好”延展性课程,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都能润泽劳动育人的气息,形成全纳式劳动育人场景。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利用两个楼梯和一个门厅的空间设置了劳动文化板块,设定了“劳动之知”“劳动之行”和“劳动之美”三个主题,以此来普及劳动知识,记录劳动足迹,讴歌劳动人物,打造“美丽长廊·润德课程”。全校师生利用假期进行“劳动工具大寻访”活动,深入边远农村自主收集耕作、播种、灌溉、收获等传统劳动工具240件,建立“劳动工具展览馆”,开发“美妙展馆·润智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自主研发劳动特色阳光大课间课程,将歌曲融入拖地、洗碗、挑水、插秧等劳动动作,创编独具特色的劳动操,推行“美雅课间·润体课程”。学校将劳动精神与春播、秋收、采摘、劳动竞赛等一系列劳动特色活动仪式相结合,开创“美好仪式·启美课程”。

“五动四美·乐享耕读”劳动课程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注重“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又传承了中华耕读文明,落实了学校“生活—生成—生长”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情、学会了共享,变得有责任、有担当、有成长、有力量。

四、打造“一体四翼”育人格局,创新劳动实践新途径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激发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内驱力的重要保障。南曹小学围绕校内资源有效建立多元主体间的沟通桥梁,陆续引入多方参与力量,从而建构起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核心,社会、高校、政府、家庭共同参与的“一体四翼”协同育人格局。

家庭之“翼”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借助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引起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鼓励在家庭开展落实家务劳动。社会之“翼”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借助当地村委、社会组织的力量,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学习民间传统艺术、参加公益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特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情感。高校之“翼”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外部力量,学校通过与河南大学合作,借助专家智库指导,为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政府之“翼”对劳动教育进行统筹引领,学校劳动教育特色文化、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等一系列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统筹、指导和监督,能够促进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长效性发展。

学校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育人文化共同充实了富有南曹小学劳动教育办学特色的“春草文化”,文化融入与学校育人实践创新进行有机的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积累。正是基于对学校精神基因与文化谱系的不断挖掘与创新,南曹小学探索出了以文化引领方向、以课程支撑特色文化,与空间文化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以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农村学校“五育”融合之路。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农村小学‘跨界融合’劳动课程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ZZX001)

(姚松,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百灵,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小学校长;刘婉晴,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