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过度养育伤害了孩子

作者: 郭玲玉

当今社会,低生育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原本教育从业者关注的教育心理学成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内容。网络上,各类“育儿专家”比比皆是;现实中,家长们说起育儿都有一套套的理论,言谈中夹杂着各种专有名词。然而,对孩子如此高度关注、过度投入,一定是好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

朱迪思·洛克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一书中,提出了“盆景小孩”的概念——“盆景小孩是被精心照料而成的,父母将持续关注他们的一切需要并直接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盆景小孩的生活早就被他们的父母规划好了,这些父母会精心‘修剪’孩子周围的人与环境,确保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最有利的。”与“盆景小孩”相匹配的是“直升机父母”,家长如同直升机一般,时刻盘旋在孩子成长的上空,准备随时“出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殊不知,这种看似“完美”的家教方式,可能带给孩子隐形的伤害。

父母的过度陪伴易造成虚假的“真空环境”,看似以孩子为中心,实则孩子是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多数时候处在一个被关注、被指导、被评价的状态中。当孩子表现不错时,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父母,早就明白不能使用“你太棒了”之类的简单句式,因此会及时给予具体的肯定、花式的表扬。当孩子偶有失误时,敏锐的父母马上做出回应。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盘子,可能还没来得及害怕、哭泣,已经被应声赶来的家长安慰了:“盘子碎了没关系,再买一个就好了。”更会因担心孩子割到手,手脚麻利地收拾好碎片。

这样的孩子如同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生活在一个不够真实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孩子会不会失去感受真实世界的能力?过度舒适的“大棚环境”会不会使他们不懂得如何独立处理负面情绪,从而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

小李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女,容貌姣好,聪慧伶俐,颇有文艺才华,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于小李的各类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父母都尽可能满足。还在读初二的小李,已经看过多场演唱会,票价不菲。小李还是个“红楼迷”,为了观看《红楼梦》舞剧,父母驱车几十公里接送。小李说自己在家庭群聊中的昵称是“小公主”,妈妈是“公主饲养员”,爸爸是“ATM取款机”,言语之间,颇为自得——然而生活在“蜜罐”里的小李,在班级里的朋友并不多,多数同学都不喜欢这个傲娇的“小公主”。

被父母过度满足的孩子,很难从同龄人身上获得和家长相处时的体验,他们习惯了被爱,却没有习惯付出。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快乐阈值,指获取快乐的最低值。那些浸泡在父母之爱中的孩子,物质上和情感上都被过度满足了,快乐阈值也会被日益推高。在孩子看来,家里人对自己有求必应、无条件地包容。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方式,很可能影响其成年后处理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因为健康的两性关系必然以平等为基础。

近年来,每逢假期,各类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在各大旅游景点、博物馆,都能看到成群结队参加研学的中小学生。家长付出不菲的费用,当然希望看到相应的“回报”:孩子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结交了朋友、磨炼了意志……然而,这些很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安排过满的假期、“特种兵”式的行程,也许让孩子觉得疲惫不堪,过早消耗了孩子探索新世界的热情。世界很大,余生很长,我们完全可以慢慢看。

小张同学是班上的“学霸”,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高质量陪伴”。每天放学后,小张父亲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接送队伍中,晚上陪伴孩子写作业,然后陪儿子在小区里跑步、打羽毛球。但是,品学兼优的小张到初二却出现了多次情绪波动:因英语默写没有满分而崩溃大哭,临近考试因过于紧张以至于拒绝写作业……

小张悄悄告诉我:“看到父母为我付出这么多,考不进年级前几名就会有很深的愧疚感。”尽管家长嘴上说着“成绩考不好没关系”,但他们对小张学习的全方位规划,已成为他无法承受的负担,这种高浓度、高强度的爱与陪伴,让孩子难以消化,甚至感到窒息。

家庭教育上的无限度投入,不仅挤占了大人休闲放松的时间,还会导致孩子没有呼吸的空间。很多家长,正在试图打造一个幸福的“无菌”环境,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获取成长的各种机会。那些被过度关注的孩子,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对成就感也缺乏渴望。这样看,过度陪伴、过度满足、过度规划,堪称养废孩子的三大“利器”。

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我是北京第一代“鸡娃”:后来的我们,都佛系了》,曾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有一个能干强势的“虎妈”,孩子的每一步都被规划得清清楚楚。在作者就读的重点高中,成绩好只是最基本的要素,此外比拼的还有各项特长才艺、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行走全世界的阅历……而这些世人眼里的“完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少人却变得佛系了:搞烘焙、当酒保、做UP主等,去追求他们想要的生活,弥补小时候缺失最多的一样东西——自由!

回顾我们的童年时光,那些幸福的瞬间往往是这样的时刻:趁着父母上班,悄悄看一会儿动画片;暑假里睡个长长的午觉,醒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和小伙伴折了红薯的叶梗做成“耳环”……那时的童年是没有计划、不被束缚的,那时的父母不懂得专业的教育理论,那时的孩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却拥有最宝贵的东西——自由。

绘画中有“留白”的说法,教育同样需要留白。在一个自在松弛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对生活具备较强的掌控感,自己是人生的“掌舵人”,而不是“空心人”。家庭教育的重点不能只是“盯”与“抓”,而是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潜能,在时间管理、学习方法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也逐渐走向平等与尊重。孩子通过克服一个个困难,才可能逐渐塑造出强大自信、坚定蓬勃的自我。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