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体与客体,探寻遏制“死亡游戏”的深层力量

作者: 鲁泉

湖南一位家长曾在网上发帖称:孩子在学校因玩一种被称为“梦回大唐”的“死亡游戏”出现险情,尽管经过抢救已无生命危险,但连着好几天都感到不适,至今想来仍相当后怕。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所谓“死亡游戏”最早见于东南亚等地,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并悄然进入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

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曾发出提醒:“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然而,“死亡游戏”屡屡改头换面,顶着“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等新名头继续危害学生。

笔者了解到,“死亡游戏”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特定动作,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状态,这看似“猎奇”,实则相当凶险。它的卷土重来,给我们敲响学生生命安全警钟的同时,也应更加坚定我们根除此类危害性游戏的决心。但是,我们要想将此类游戏彻底扼杀于萌芽之时,不能只停留在提高警惕层面,还应具体分析“死亡游戏”对于本、客体的影响等,进而采取更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从本体探究内在原因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受“死亡游戏”的吸引。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好奇心是人类行为的原始动机之一,不明确或未完成的事情极易引起青少年的探索欲。青少年对周围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内驱力,驱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甚至去模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青少年容易陷入麻烦之中,这需要我们做好外在环境的辨别指引工作。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6—12岁)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多次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或社交任务,其在日后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或诱导,甚至参与一些危险活动;学龄期(12—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探索自我和寻求他人认同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极易感到迷惘、困惑,很可能会产生角色混乱和焦虑,从而受到极端思想或行为的影响。因而,青少年特别渴望他人接纳自己,他们为了融入“大众”、得到同伴的认可,可能会在群体压力的驱使下参与到“死亡游戏”中。

此外,一些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但又没有适当的减压方式及时排解,导致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心理上承受高压。在此情况下,这些孩子会感到焦虑、无助,甚至产生逃避心理,以至于他们会寻求特别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二)青少年个体特征表现

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日常生活和学习与网络交叉融合,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结交朋友,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网络信息错综复杂,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因而只能看到“死亡游戏”表面的“刺激”“好玩”“厉害”,并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能第一时间认清其危害性。此外,一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被学业或父母的安排占据,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生命感知,意识不到自己在家庭中、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自身生命意识薄弱甚至漠视生命。因而,我们了解了驱使学生的个体心理、行为因素,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影响个体特征表现的原因,会更有助于理解和帮助正处在困境中的青少年。

二、从客体寻找外在路径

(一)精准发力,切断源头

“死亡游戏”之所以能够在青少年之间进行传播,一是网络上的传播,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行传播。所以,要想掐断传播源头,务必要把这两条路堵死。一方面,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应该完善审核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死亡游戏”等相关危险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的健康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排查力度,重点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情绪的变化,鼓励学生相互关爱,及时洞悉学生之间传播的“死亡游戏”等信息,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此外,社会媒体要把握好此类新闻的宣传力度,报道时不要只关注“死亡游戏”的表面,要深刻揭示这些不良游戏带来的严重危害,讲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近孩子身边、影响孩子、伤害孩子。学校要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类游戏的危害,让学生入脑入心,可以通过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扎实开展关于“死亡游戏”带来的危害等教育活动,从学生的认识层面切断该类游戏的传播路径。为了根除该类游戏,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条文,用法律来约束不良分子的行为,对此类行为起到威慑作用、警示作用。

(二)家庭助力,防在起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从网络上获取的。面对这一现状,家长往往感到彷徨无措,一方面是难以管控孩子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是容易忽视网络不良信息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孩子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受到不良团体的影响,进而导致严重后果。

对此,家长必须提高警惕,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孩子。首先,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其次,家长要留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情感变化,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再次,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恰当使用网络,做好示范引领作用。最后,家长也可开办有益的家庭活动、设立家庭小信箱等,鼓励孩子在遇到困惑和疑虑时分享给家长,让家长提供有效帮助。

(三)学校发力,同向而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身肩重任,各项工作的落实,离不了一支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增强教师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及时发现学生身边的危险信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远离这些危险游戏;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能力,使其能够倾听学生、共情学生,以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尽情玩。游戏的过程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正常交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的社团,开展丰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事”可做。当然,学生社团要与时俱进,除了开设传统的音乐、美术、书法、阅读、体育等社团,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时代潮流,开展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动漫等社团活动,尽量使每一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课余时间“归宿”。

开展好安全教育。学校要根据实时动态完善安全教育计划,安排安全教育课程,并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围绕对“死亡游戏”的认知及其带来的危害,进行集中讲解、分散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学校可利用校园媒体和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发布安全提示,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安全教育微视频等,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强化全方位教育的效果。

开展好生命教育。学校要把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如语文、思政、体育、生物等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还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定期举办有关生命教育的主题讲座、研讨会,让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认识自我、调适不良情绪,学会思考生命,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展好家校合作。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普及“死亡游戏”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定期家访,增加与家长的沟通机会,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通过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护,让孩子处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四)社会协同,行必有成

2024年11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这意味着学校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该方案对于遏制“死亡游戏”,可以产生三方面的助力。

第一,强调资源共享和教育联动的重要性。借用“教联体”这一平台,整合警察、医生等职业资源,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第二,注重校外活动场所的开放与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场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的开放与有效利用,不仅能增强青少年体质,丰富其课余生活,还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第三,坚决净化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部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网信部门开展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宣传部门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育人良好氛围……在这个“教联体”内,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可以更好地守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精神世界。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为他们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家庭、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为其成长构建良好的、健康的空间,以抵御外界不良信息的侵袭。当然,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育人工程,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系统施策、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共同守护青少年的美好未来。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