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化活动式”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祁学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倡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认知与体能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实施“生活化、活动式、重能力、补缺陷”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康复训练等方面,明确教学重点任务,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切实提升其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培智学校生活化教育要坚持“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变生活”的原则,从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培养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必要保障。

由于智障儿童学习能力比较弱,他们学习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应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选择他们在当今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必需的、常用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意愿也就越强烈。教师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符号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要结合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尽量使用实物教具,如模型、图片等,并将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有机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家庭、社区等场所去观察、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生活的大环境中感知、实践、体验、学习。

所学知识要用于生活。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巩固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

活动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智障儿童感知觉相对迟缓,注意力不够集中,我们要采用活动式教学吸引学生参与,优化教学效果。

突出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活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体验为主线展开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发展。

强调多元互动。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培智学校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生动局面。活动式教学强调“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思想动起来,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乐中学。常用的教学活动有多种,除游戏活动外,读一读、写一写、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开火车接力、分角色朗读、讨论、比赛、采访、小实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注重感官参与。活动式教学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参与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的协同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感受、体验、思考、发现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能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听说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肢体运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选用教具学具。教具对学生智慧的开发、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具、学具就像课堂中的“玩具”,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探究的情境。一个新颖的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套直观的学具,能掀起实践探索的热潮。在教学中,实物教具、教学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灵活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探究发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重能力”

培智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

增强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智障儿童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训练,努力扩大其认知范围,丰富其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提高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坚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围绕衣食住行开展安全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安全自护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劳动能力。职业能力是社会适应的保障。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要不断创设劳动体验场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开展职业教育,使高年级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具有必要的生活、生产技能。

四、康复训练“补缺陷”

智障学生除了智力障碍,多数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特殊教育的特殊任务,就在于针对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缺陷,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这一任务并非仅仅局限于“康复训练”一门学科,而是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康复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融合,落实“一人一案”和个别教育原则,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促进每名学生的功能改善和全面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残障学生生活化活动式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16090037)

(责 编 佳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