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马龙珠

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要体现三个字:趣、实、活。趣,让学生的参与成为其自主行为;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核心素养;活,教学方法活、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在实践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读多维结合,强化思考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不同作品的内在意义、不同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事物的脉动。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看、读,还需要写、说。在达到教学量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组织多样化的导读,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和鉴赏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以《雷锋》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导读问题。比如,雷锋平时的生活习惯是什么,他具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和课堂学习。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机会,激发他们感悟描写事件的方法,然后通过仿写练习,增强读写能力。

二、创设合理情境,调动主体认知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通过材料鲜明、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和案例模拟,让学生分小组开展合作式学习,强化认知体验。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时,可以创设背景音乐和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画面,展示猹、钢叉、瓜田等图片或场景,激发学生的同理感和现场感,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消化有难度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三、引入思维导图,改进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外化行为,可以看作是学生动口、动脑的过程,而思维导图结合了图像化的表达特性,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立体丰富的图形,梳理出知识的构造、脉络,以此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优化教学和创新。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讲解中,教师可以设问“作者是怎么描写过年的变化的”等问题,结合人物活动、声音及各种味道等,让学生回想过年经历,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促其深入思考。

四、注重趣味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绘画、模仿表演、设疑答惑等趣味化教学,都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吃透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认真研究教材的切入点,积极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去把握学习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球”等教学器具,向学生提出“当两个球在同样高度同时丢下时,哪个球先落地”等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与思考,再一起“抽丝剥茧”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 编 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