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作者: 余国好“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而提出来的。它主要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部分,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给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构建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解读“动·感数学”的内涵,科学地设计实施数学教学。
一、推行“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搭建师生、生生乃至数学知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在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树立学习信心。
2.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只能围着刷题、考试转,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动·感数学”课堂的构建,可以把教师教学的步骤进行细化,对教学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无论是新课改还是“双减”政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重点。目前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实施“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潜移默化地形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偏于追求分数、名次,而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关注。在具体数学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怎样把数学知识讲给学生或者是应该讲解哪些数学知识,而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具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手段,导致教与学仍停留在教师主导阶段。在这种环境下,“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大多数教师很难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想让“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投身教学的设计和研究。
“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可以构建更加有效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开展“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为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助力学生激情投入
情境导入的设计直接关系着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新知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环节,科学地设置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真实的动·感情境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而且可以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契机。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这一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寻找生活中的时间”这一活动,然后把生活中的钟表直接引入课堂,营造一定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钟表的基本结构,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
2.活动诱思,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新知识的探索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否可以得到良好的体验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知识获取程度和素养的发展。针对这一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探究活动,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布置数学学习任务,让他们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
3.展示启智,启发学生互动探究
数学探究活动就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规律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例如,在讲授“倍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学的难点在于对倍数的理解。一些学困生对于倍数的理解不够,经常会出现理解的偏差。这时教师要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然后学优生进行评价,这样在互动探究中彻底地解决“倍数”的学习疑问,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地发展,从而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形成感性的认识。
4.评价领悟,指导学生解疑悟道
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编题,然后教师从这些习题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在选择习题时,教师要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以确保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具体可以选择三个层次的习题:基础题、中等题、综合题。在检测完毕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点评,发现共性的问题,在动中求术,在感中悟道,以达到解疑悟道的目的。
5.回顾总结,指引学生概括反思
该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环节。在开展小学“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特别重视总结提升环节,不仅要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串联起来,强化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深度,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数学活动过程中应用到的学习方法和感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灵动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其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其价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科学地把“动·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分析以及探究中,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责 编 黎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