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乐舞之力 助推诗词教学

作者: 周军峰

一、诗词与音乐的渊源

诗词自诞生以来,便与音乐相伴相生。《论语》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是诗词的源头,诗词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

音乐不仅对我国古诗词的内容、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词的生成、传播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诗经》为例,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国风部分是当时的民谣,也像现在的流行音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乐坛名曲《在水一方》的歌词就改编自《诗经·秦风·蒹葭》。

汉乐府诗歌在吸收先秦诗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同样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因为乐府本就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专门从事宫廷音乐事务的机构。乐府诗中体现出来的诗与乐的融合,让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关系更为密切了。之后,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等不断出现,推动了古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发展。

二、赋诗以乐,助力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小学阶段又是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为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文化精神,清丰县明月湖小学构建了“赋诗以乐”教学模式。

(一)配乐朗诵,渐入诗境

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作为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背景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加深其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1.课前融入,引生入境

课前,教师在讲古诗词背景故事时,背景音乐可以一开始就出现,也可以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途插入,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江南好》作为背景音乐,在悠扬的丝竹声中,江南风光仿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课中融入,诵读悟情

在初步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教师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伴乐诵读,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就在这个凄清的夜晚(埙乐缓缓而起),一位老人,他靠在床头,望着自己的孩子,嘴唇微微颤抖(师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停顿)他走了,带着对家国的遗憾走了,后人耳畔却久久地回荡着他的临终绝唱(师生共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哀伤的曲调和悲慨的诗词诵读相融,作者的情感不讲自明。

3.课后融入,品读悟境

在理解课文内容与情感之后再进行的诵读,则是诵读者与作者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比如,在讲苏轼的《浣溪沙》时,教师可以二胡、洞箫、古筝、琵琶共同演绎的《秋水随想》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浮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有苏轼“人生无再少”的感慨,可能有奋斗时的豪情,也可能有顿悟后的洒脱。如果说朗诵是一幅画,那么朗诵配乐就是将这幅画进行“装裱”,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二)跨科重组,古诗新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读得有味、学得有趣,我校语文老师与音乐老师实现跨学科教学,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进行“古诗新唱”活动。

我们以阎勇老师的“古诗新唱歌曲”为主要学习平台,同时利用“婷婷唱古文”、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等新媒体平台学唱古诗,让学生从诗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达到记忆、理解、鉴赏的三重目的,让古诗新唱焕发时代新光彩。

古诗教学的赋诗以乐,分三个阶段:在低学段主要采用阎勇老师的歌曲版本,中学段主要采用的是婷婷老师和谷建芬老师的歌曲版本,而高学段则采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歌曲作为诗歌教学的素材。吟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能力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其获得独立吟唱古诗词的能力。

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池上》这首古诗时,播放了阎勇老师的古诗新唱,孩子们跟着调子吟唱起来。另一位老师在执教现代文的《梅兰芳蓄须》时,同样引入了古诗新唱形式,他采用了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作为导入部分,以菊之高洁与铮铮铁骨衬托出梅兰芳大师的赤子之心与爱国之情。

(三)乐舞相伴,传唱经典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词,我校特地安排音乐老师和舞蹈老师联手执教“乐舞相伴,传唱经典”,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和表现诗词。

在读书文化节上,音乐老师与舞蹈老师联手打造的诗乐舞综合节目《临江仙·夜归临皋》受到了师生的喜爱与赞扬。孩子们穿着古代学童的服装在舞台上迈着轻盈的舞步吟唱着歌曲,把苏轼被贬期间那种无奈与超脱的情感通过舞台剧表达出来。这便是诗歌与音乐带给孩子们的艺术熏陶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幸福而富有诗意的旅程,在我校诗词教学诗乐舞相伴的旅途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幽林鸟鸣、赏曲径繁花——诗歌的学习之路充满了无限趣味与欢声笑语。

总之,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赋诗以乐”教学模式正好融合了语文和音乐学科,成为语文课和音乐课的补充与延伸。

在配乐朗诵和歌唱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并逐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而“听、论、唱、演、创”是在常规教学中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其核心素养。

(责 编 林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