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趣、有效、有用的语文课堂
作者: 卢春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把学科素养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仍存在枯燥乏味、低效甚至部分无效的教学活动,“学了可以做什么”的疑问仍然存在。因此,构建有趣、有效、有用的“三有”初中语文特色课堂显得十分必要。
一、有 趣
对知识感兴趣时,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根据教师引导,积极投入学习,推动、促进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并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的乐园,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营造氛围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影像、声音、图表等,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聚焦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营造契合学生学习的氛围。
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助力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和主旨。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关键词“闲人”的意思,就可以适时播放“乌台诗案”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闲人”心境——既有赏月的欣然、被贬的失意,也有友情的温暖、人生的旷达……
2.创造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让学生自然地沉浸于学习情境,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多重角色、充分考虑多重观点,在小组互助中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通过深入探究、互动与协商,形成情境丰富的知识整合环境,形成使每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共享的丰富学习资源。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由三个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在这个学段,2022年版课程标准教学提示里面,要求创设情境,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
新闻采访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如何引导学生把新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呢?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设计一次模拟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制订采访方案,小组商议采访提纲,组内模拟采访场景,然后进入真实的采访活动,让学生有真实的新闻采访情境化体验。下表是我班第一小组的采访提纲:
新闻采访实战后,无论是小记者,还是观看采访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关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情境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师生的自信与自尊,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接受同伴之间的差异,活跃了课堂气氛。
以上课例表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学科情境的介入和参与,有利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
二、有 效
“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应该是有效果地教。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学会”到“会学”,实现“不教”。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现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该如何避免教学语言啰唆重复、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有效的教学活动呢?我的建议是三点。
1.知学情
学情是动态的。了解学情,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以写作教学《学写传记》为例,写作教学不是线性流程,通常要在完成设计、实施、评估等过程中走几个来回,所以写作教学还要考查之后学情的变化。教师在评讲习作时,在肯定学生写作的亮点后,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将小传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混淆;第二,部分学生不能以时间节点作为行文的线索,组织事件;第三,选材雷同;第四,一些小组互评,只说优点,不敢大胆指出缺点。
从习作中发现的问题来看,写作教学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在学生思考陷入茫然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人物传记和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画“大事年表回忆轴”,以3~15岁为横轴,成长经历事件为纵轴,选择并串联相关典型事件,探索核心精神;提供同伴的范文作为支架,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评价同伴的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同伴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写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写作中的动态学情,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教师要及时把握写作过程中的动态学情。
2.有活动
有效的教学应先从设计入手,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终点仍然是学生。教师善于依照学情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让学习变难为易,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解说标题”的活动中这样设计——
师:大家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从哪一个句子、哪两个句子读懂了标题的含义。有两个要求:第一,朗读出来;第二,说明理由。
生: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生: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生: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生:生命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上述教学片段,我布置的任务是在标题上做文章,让学生把握文意,因此学生思考的范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这一教学活动的思维容量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有多种理解,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这样的学习活动,着眼于解决课文深刻思想的深层问题,不是琐碎的浅层问题,而是开门见山,解决主旨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3.教方法
语文需要教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就学习语文而言,不掌握阅读的方法,就不能准确理解作品内容、写法;不掌握写作的方法,就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由此可见,向学生传授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例如,写作训练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教师教给学生描写的“三原则”,即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有什么”是明确描写的对象、主人公,作用是把对象叙述准确。“怎么样”是刻画、描摹,使描写具体起来,作用是“清楚、细致”,体现在多方面、多角度描写。“像什么”是比喻、拟人等,作用是生动形象。学生运用描写实践得来的方法,进行下一次描写写作,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避免无效的教学活动,增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有 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换言之,就是语文“学了可以做什么”,体现语文的价值。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也提出“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可见,有用指的是能应用学过的知识、经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语文课堂不应该以知识、经验和方法的传送为目的,而应当以学生能准确熟练运用为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
有用还体现在有用人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社会实践中运用。在课堂上教的有些知识、方法,可能眼前不能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对学生的成长、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滋养是有用的,有利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
构建“三有式”初中语文特色课堂,既需要依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理念,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方可奏效。
卢春梅,信阳市五中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十佳课改教师,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主持省级课题。承担2020—2022年国培计划高校送教下乡和省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专题讲座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