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园普及 发挥育人功能
作者: 郭蔚蔚
校园足球工作开启于2009年,当时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教育部配合,两部门发文在全国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工作。当时的校园足球试点工作应该定义为国家部门行为。
2014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校园足球由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管理权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因此,客观地说,校园足球到今年已有14年。本文主要是对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牵头推动这9年的回顾与总结。
9年来,校园足球从以青少年足球为主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校园足球,并提出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等理念,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伴随而来的是校园足球在理念、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回首河南省校园足球走过的路,我深刻感受到,尽管征程漫漫、困难重重,但河南省校园足球还是和全国校园足球一样取得了预期成效,达到了扩大足球人口的根本目标。
科学构建发展理念
9年来,我省先后有郑州、洛阳、新乡、开封、漯河5个地级市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郑州市金水区等12个县区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县区”;郑州市等6个市(区)获得国家级“满天星”训练营资格;全省有2218所学校成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65所幼儿园获得国家级足球特色幼儿园称号。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人数达到了400万,各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
全国校园足球活动由教育部牵头后,提出了“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理念,通过9年的探索,凝练出“教会、勤练、常赛”的实践模式,形成了“面向全体普及推广、面向精英培养专长”的一体两面的推进格局。
保证校园足球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河南校足人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省在2013年年初就提出了以省为单位加入全国第一阶段校园足球试点,并组织专家团队多次研讨、反复打磨,提出了河南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理念,即“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广泛动员、人人参与、夯实基础、逐步提升”。多年来,这个理念一直在引导河南校园足球走在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上。而这一点极其重要,如果校园足球发展偏离方向,就会重蹈过去反复失败的覆辙。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对校园足球提出了5项任务与要求:一是发挥足球育人功能,二是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三是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四是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五是扩充师资队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确立的校园足球发展理念与《总体方案》的要求不谋而合。
理念决定方向,功能决定价值。确定校园足球核心发展理念后,我省继续挖掘校园足球内在的育人功能,即“强身健体、掌握技能、塑造品格”,并提出“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的响亮口号,以强化校园足球育人功能,改善校园足球育人环境,营造校园足球育人氛围。
与此同时,河南以“普及为重、提高为辅、相互支撑、良性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校园足球。作为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一体两面”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也是校园足球从业者必须弄清的重要问题,它决定着校园足球工作的重心与布局。尤其是校园足球发展初、中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广普及上,这个周期至少需要10至15年。在这个时间段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吸引更多青少年了解足球、参与足球、喜爱足球,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足球的魅力,体验足球的教育功能。9年来,校园足球扩大了足球人口,为有足球天赋的优秀后备人才涌现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与10年前相比,这种机会和可能提升了几十倍。
世界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足球文化荒芜的地方不可能有高水平竞技足球。事实证明,足球文化的累积与营造是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校园足球发展持续升级、提升的重要遵循。
有效推进“河南模式”
校园足球发展理念清晰之后,更需要创新、设计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实践。9年来,河南校园足球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如下经验。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了推动校园足球工作有效开展,河南省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校足办”),“校足办”下设7个部门,还建立了专家指导库,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和骨干教师。9年来,我省制定、出台了30多项校园足球管理文件,使各项工作有规可依。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9年来,我省努力打造了校园足球三大体系和一个通道,即培训体系、竞赛体系、教科研体系和人才上升通道。
一是打造培训体系。依托省内5所高校,我省建立了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培训基地,成立了由30名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讲师团,摸索形成了分类分级培训模式,开展各种省级培训1万余人次。
二是打造竞赛体系。近年来,我省形成了两个层面的四级竞赛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以及“校长杯”“县(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四个层次的竞赛格局,并专门设立了校内班级联赛,将普及性竞赛落到实处。
三是打造教科研体系。以教学为中心,我省提出特色学校必须做到“每周一节足球体育课、每天两个大课间要安排一次足球大课间、每年要完成一次校内班级联赛”的普及性要求;坚持持续开展足球优质体育课评选、足球教学观摩、送培到基层等活动;为科学指导校园足球工作,依托河南大学建立了“中原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校园足球研究指导中心”“河南省青少年足球大数据应用指导中心”等新平台。
四是打通人才上升通道。近年来,我省在2218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探索打通人才上升通道,要求各地逐步形成优质小学、优质初中、优质高中的布局衔接,并在省会城市设置了2个优质初中校园足球实验班、4个优质高中校园足球实验班(可在全省范围招生);在5所高校布局招收足球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引导具有招收运动训练专业资格的6所高校扩大足球项目的招生规模。通过这些举措,初步形成了校园足球人才逐级上升的通道,营造出“学好习、踢好球、做好人、上好学”的舆论环境和现实路径。
保障条件,挖掘资源。从201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增列校园足球专项经费500万元,2016年增加到1000万元,9年来共提供省级校园足球专项工作经费7500万元。郑州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校园足球改革实验区,市政府给予了较好的经费保障,每年安排2700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投入市级校园足球,使郑州校园足球不仅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校园足球领域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河南校园足球的标杆与示范。除政府经费投入外,我省还广泛动员、吸纳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时,积极开拓校园足球国际交流渠道,学习、借鉴足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
宣传跟进,舆论造势。为使“强身健体、掌握技能、塑造品格”的育人功能和“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我省搭建了多个宣传平台:建立了省“校足办”官网、官微;举办了四届全省校园足球年度颁奖盛典;组织了“校园足球中原行”采访活动和校园足球文化大篷车巡展活动;开展了校园足球“十佳小球星”“百名小球员”评选活动;举办“山娃足球”公益活动,走进220所山村小学;与媒体合作开辟专栏、专刊,建立了校园足球宣传矩阵;等等。
“以球育人”形成共识
我国校园足球工作开展9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共创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2769所、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41个、改革实验区54个、“满天星”训练营138个、特色幼儿园831所,各类示范项目取得预期成效。校园里踢足球的人多了,会踢球的人多了,踢得好的人多了,有文化又会踢球的青少年比比皆是。我省校园足球经过9年努力,不仅取得了预期效果,还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对校园足球提出的5项任务与要求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足球育人功能得到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渐趋理性,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理念得到认同与响应,关注、参与、支持校园足球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9年来,全省建成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18所,经常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青少年人数显著增长,有400万人左右。
——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已经形成共识,“学好习、踢好球、做好人、上好学”已成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足球的风向标与价值追求。
——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基本形成,为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提供了有效平台与空间。
——足球师资队伍得到普遍强化、有效补充,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由10年前的39000人增加到目前的48500人,其中足球专项教师得到重点加强。同时,9年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各类人员接受省级线下培训达到1.1万人次。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校园足球推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一些学校对校园足球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普遍不高,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仍未形成,成为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动力障碍。二是足球师资和场地设施不足、质量不高、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条件障碍。三是教体深度融合不够,成为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合力障碍。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还没有完全拆除,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把主要精力、经费放在抓精英、抓尖子方面,长此以往难免重走竞技足球的老路。
新时期校园足球工作,旨在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校园体育全面开展,进而帮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愿再过3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校园足球依然能够坚守这一初心,久久为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原处长、河南省校足办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