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促“双减”
作者: 夏伟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五育”并举的教育工作目标确立,再到“双减”政策推行,党和国家解决当前教育难题的决心令人振奋。我们梁园新区第一小学身体力行,通过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家庭助力、社会关爱等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结、渗透和融通,在原有的教育框架内深练内功、强力驱动,锚定“五育”融合目标不偏离,落实“双减”政策不动摇。
一、落实“双减”,实施“三声教育”
文化育人的阵地作用在“双减”中尤为重要,我校以做实“三声教育”为特色,即书声、歌声、笑声,不求声势浩大,更多的是用短平快策略,巧创氛围、多建平台、频搞活动、精塑风貌,让孩子们的书声、歌声、笑声充盈校园,打开教师眼中“五育”融合的宏观世界,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读书会、歌咏赛、会操月……我们用“活”的教育为知识注解,用“真”的体验滋养品德。“三声教育”使学生素养、教师德行、学校文化齐头并进,不断充实“双减”后的育人阵地。
二、精化课堂,打造“适性”空间
“适性”空间的创新,就是突破老教师的课堂倦怠、新教师的经验短板、骨干教师的发展瓶颈,给学生更加优质的课堂体验。集体备课过程中,学校借助骨干教师设计的预习学单中的共性问题,明课标、遵学情、抓精讲、设层级,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设计学习内容。同时,学校给学生创设相对开放的学科知识研习空间,提供充裕的思考、试错、自悟的学习时间,不盲从单科单篇、不偏执课长学时,鼓励独立思考,倡导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以真实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一堂课的价值。
三、挖掘教资,活化校本课程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也是培育学生的依靠。在“双减”中,不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塑,还是教师“五育”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学校管理者善于挖掘、培养,并积极为大家搭建展示的舞台。精准地把握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水平,为他们开课程、搞培训、定层级,用精准的管理制度给教师带去学习、成长的动力,这才是校本课程得以活化的基石。
除本校教师外,学校还拓展思路,从家长、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员等多个层面挖掘资源,使之服务于学校校本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依托延时服务,让所有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都能得到发展,促使“双减”后的校本课程再拓展、再优化、再升级。魔方、击剑、少儿足球、少儿篮球、绘画、编程、围棋、象棋等课程的开发,同时辅以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衍生课程,如阅读、数独、习作等,使学校追求“五育”融合育人效能最大化。
“双减”下的“五育”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建立适应“五育”融合要求的学校治理体系,培养思想正、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团队,将“五育”融合打造成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新常态,需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基层呼应,“双减”之利才能持续呈现。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