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机制建设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滕德建

创新思维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等。主要表现为: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和新颖的表达等。创新思维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必备核心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必须围绕着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建立一定的课堂对话机制,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一、明确课堂对话的主体——师生双方

1.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材统领的教学内容或对象等是客体。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对话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和积极的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丰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2.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

学生个体主体性表现在能自主、自律地学习,其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内动力。塔拉·韦斯特弗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人重塑的过程”,“重塑自己,打造一个自己想要的自己”。但个体主体性的表现往往离不开群体,学生的个体主体性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与教师、教材以及同学互动对话的关系中才能充分体现;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充分展示了群体的发散性思维,流动的群体中的个体对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和表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二、营造平等的对话平台是对话产生的基础

教师要把爱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尊重、耐心、挚爱、理解和鼓励的力量,让每一次解惑都体现着耐心和挚爱,让每一种形式的爱都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学生心田。

在教室里,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亲切柔和、安全信任的氛围,让教室里每一位同学、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尊重,形成大家积极思考、对话交流、相互勉励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一起创造每一天的精彩。

三、感受和体验是对话的原材料和思维的源泉

在教学对话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从懂的地方开始,更容易弄懂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提出有趣、有用的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境问题,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尊重学生不确定的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试图用最恰当的语句去描述,但也有深思后还犹豫不决的,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不确定的思考。因为,一切创造性的思考和创造性行为在最初的时候都表现得不那么确定,不确定说明学生运用了发散性思维,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培养其创新能力。

3.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同的风土文化、家庭氛围、经历和性格,造就个体不同的思维,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对话热情。

四、围绕真实问题的对话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

对话富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发展状况设置有价值的、激荡学生心灵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欲望,与教材、同学和自己对话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其对结果勇于质疑。

对话以“学”为中心展开时主要依托的是教材,新课标教材凝聚了无数人的科研成果,教材里有很多生产、生活、科研中的真实问题,教师和学生可共同探讨,归纳总结、整理建模、拓展延伸,结合项目式学习和论证式教学模式,充分地讨论、论证,激发灵感,促成对话,引发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强化对话的逻辑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

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核心是强化课堂对话的逻辑性,开展思维教学。人的思维阶层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思维的逻辑性。纵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犹如一位科学巨人不断地观察、思考、提出各种猜想(假说),通过实验去验证,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探究,发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介绍科学家艰辛的研究历程和超越时代的科学实验方法,展示科学家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并说明理由。

比如,一道遗传题,四个学生会在黑板上展示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常规、用概率、用排列组合等),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门捷列夫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半径、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价电子数等把各种元素排列得到元素周期表,即元素周期率,是运用了归纳推理;DNA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的论证及用同位素标记法的验证,运用的是演绎推理……这里面都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课堂对话首先是个体参与,然后经过集体的汇聚,最后形成较完善的集体思维模式,个体思维在此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这是一个“个体—集体—个体”的过程。课堂对话主要是培养集体思维能力,通过充分挖掘个体思维的潜力,来形成良好的集体智慧,这又是一个“集体—个体—集体”的过程,一个把个体思维凝集成为有巨大创造力的集体智慧的过程。

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地围绕客体不断反思和使用恰当语言表达的交流活动。反思和表达都是思维的过程,需要符合逻辑推理和判断。

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对话环境,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发课堂对话,提高学生思辨、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从“阶段性知识”层面上升到“设计和创造”层面。

(责 编 清 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