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朱文荣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深沉。我们通过古诗词多文本教学,带领学生寻求文本间的关联,以更宽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赏析古诗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赏析古诗中的“月”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内涵——“月亮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它除了寄托思乡之情,还可以表达什么情感呢?”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出《静夜思》中李白直抒胸臆、借月思乡;《山居秋暝》中作者借月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宿建德江》中诗人借月亮的亲近反衬孤旅之情……

探究学习起源于问题情境,对问题的探究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分析比较,走向理性阅读

多文本阅读可以将以往接受为主的单一文本阅读转变为解决问题为主的阅读,是学生由感性阅读走向理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从分析比较中获得新知,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笔者引入《枫桥夜泊》和《秋夕》,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的诗,诗中都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不同之处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不同,写法上《山居秋暝》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诗中的动态描写衬托得山谷更加幽静。

三、归纳提升,构建知识体系

许多作家的作品常常分布在不同年段的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是零散的、片面的,教师带学生组建多文本阅读,进行归纳整合,就能使学生对作家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笔者选取《竹里馆》《鹿柴》两首诗组成多文本阅读。这三首诗都是王维的作品,都是山水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通过比较,学生充分体会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意境淡泊而宁静,“诗中有画”,充分了解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并懂得怎样去“以诗读人”。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多文本阅读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初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wbyd21021404)

(责编 清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