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思政课” 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 杨伟东“大思政课”是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育人力量协同,具有大格局、大目标的思政课。要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首先应该了解发展历程、理解科学内涵、激发师生活力、把握基本原则。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政治课很快得到了恢复。从1978年开始,中学先后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等四门课,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统一教材,初步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81年秋,小学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
第二阶段:1985~1991年。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国家教委1986年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大纲》,对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依次开设了《公民》《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课程。此次课程改革整体规划,设置合理,成效显著。
第三阶段:1992~1993年。1992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根据大纲规定,全日制中学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课,以利于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初中重点进行公民道德和法治教育、社会发展简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宪法常识教育;高中重点进行经济常识教育、哲学常识教育和政治常识教育。这一轮改革突出了课程的针对性、整体性以及教材的可读性和基本事实的引入。特别是将中学思政课统一命名为“思想政治课”,标志着思想政治课开始追求课程之间的综合性。
第四阶段:1994~200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中国的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提出了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要求。1995年4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协助下组成课程标准编订小组,同年12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把制定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中央意见的一项重要措施。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发,并于2001年10月印发了修订版。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幕。2003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思想品德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4个课程标准实验稿相继颁布。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一直是统编人教版的,小学和初中政治教材则经历了由一纲(标)多本到一标一本的发展过程。
二、激发活力
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国之大者”。河南省现代农业科研基地南门内有一条标语:“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关键在农民,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善用大思政,关键在教师,根本在学生,出路在改革。
1.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四有”“六要”的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思政课”的关键和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新时代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成就,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2.根本在学生。时代新人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生力军,但时代新人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名时代新人,一靠学校教师培养,二靠个人努力。个人努力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中小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自己不断成长。
3.出路在改革。“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超越,不仅要在学校的课堂上讲,突破单向灌输的局限性,更要在社会的课堂上讲,让学生在田野里“消化”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发挥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要行动起来,“看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共同找热门”。纵向衔接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横向合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三、把握原则
“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广大中小学在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时,需要把握好思政课程的科学内涵,做到活而有度。
1.坚持协同育人。明确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必须承担好育人责任,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2.注意求同存异。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不可混同。
3.践行实事求是。要明确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也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4.追求道法自然。要明确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自然而然的,绝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
(作者系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思政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