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位”:让心理健康教育接地气见实效

作者: 赵海霞

后疫情时代,我们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学校角度来说,高质量落实“三到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地气见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建设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统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内容容易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基于此,学校要精准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内容范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全程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激发生命潜能,塑造强健身心,锻造卓越品质,培养关键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要结合校情实际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入学适应系列课程,针对中学生开设生命教育、预防校园欺凌等系列课程,还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音美劳等学科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二、预警机制到位,切实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应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学生心理变化,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其要重视心理档案的使用,对预警学生采用“导师制”“包干制”,加强跟踪、关注;对普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通过专题活动、主题班会等方式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从而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家校合作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家长已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课堂”、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日益关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普适性的家庭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多数家长的需求。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强调研,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课程。

例如,针对不同学段的家长,开设关于学生不同阶段身心成长规律的课程;针对不同需求的家长,开设培养自信心、缓解养育焦虑、增进亲子关系等不同主题的课程,把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家庭养育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共同体,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责 编 帕 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