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深度阅读下的思维助推器

作者: 赵俊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核心要义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愤悱”状态,即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语而未能”。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旦形成认知冲突,就会伴以失衡的急迫感和紧张感,从而产生求知欲望,蓄积思维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辨、质疑、解构的过程中缓解甚至消除冲突,达到认知的重新平衡,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一、借助冲突,理解文本内涵

1.类比贯通,利用生活事例消融冲突

对教材中与当下生活相去甚远的文本,学生难免有心理距离,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教师不妨借助现实生活中事例,类比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内涵。

以《黄继光》一文为例,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这样的行为在给学生带来震撼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困惑:明明知道这样做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并非质疑黄继光的做法,而是无法与英雄所处的那个时代形成共鸣,彼此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当下的认知体验中选择与文本故事情境类似的事件来引导学生,比如新冠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在抗疫的最前线,与病毒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素材与文本的故事情境具有逻辑认知上的相似性,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黄继光和疫情之下的医护人员一样,都是舍己为人、舍小家保大家;正是在这种崇高品质的推动下,他们才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

2.角色体验,利用情境表演消融冲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宜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的灌输,而要多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相机捕捉事件所蕴含的情理,来消除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有些学生对少年周恩来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感到困惑。解决这一思维冲突,需要教师分析这篇课文三件事情的因果关系,重点关注“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凌”的事件。由于时代原因,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这件事情的内在分量。为此,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还原故事情境,去体验感受被欺凌的良家妇女、中国警察、路边行人等不同角色的心理,然后组织表演者、观看者以及“导演”进行情感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这样,学生站在主人公周恩来的视角,理解了其经历这件事情之后的内心感受,从而消除自身的认知冲突。

二、借助冲突,感知作品形象

1.梳理结构,在整体中把握人物形象

随着课文篇幅的不断增加,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章全面感知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整体把握文本,洞察作者构思的用意,继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教学《牛郎织女》为例,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许多学生对其情节的合理性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编者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设置成了精读和略读两种形式。教师可立足整篇,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文本的内在结构,逐步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理解作品。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将整个故事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相遇—相识—相知—相守—相望。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逐渐感受到牛郎的憨厚诚实、质朴勤劳,体会到织女的美丽善良、心灵手巧,进而认识到正是由于两人这样的优秀品质,才推动了他们从“相遇”到“相守”的不断迈进。

2.聚焦细节,在矛盾中理解人物内心

文本不仅要从整体轮廓上展现人物或事物的特质,还要通过细节形成立体化的构造。教师要借助其中展现出来的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带他们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六年级的课文《桥》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作者对老支书形象的刻画就借助了多维的细节描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矛盾冲突。比如,小伙子冲在了队伍最前面,老支书一把“揪”出了小伙子,阻止了他;而在只剩下小伙子和老支书时,这位老人却一把“推”出了小伙子,把生的希望给了他。老支书一“揪”一“推”的细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所处的情境,感受动作细节背后蕴藏的深意。一开始的“揪”,是在群众逃离危险的紧张时刻,老支书的动作是对共产党员的严格要求,体现了老支书鲜明的党性原则,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优秀品质;而后来的“推”,是在其他群众都已脱险的情况下,在自己和小伙子之间,身为父亲的他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儿子,体现了老支书感人至深的人性光辉。

三、借助冲突,升华核心素养

1.拓展阅读文本,在辨析中习得方法

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教材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体现了借助一篇带动一类的编排理念。因此,教师需要精准解读编者的用意,在拓展资料和文本内容的异同之处,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助力学生形成丰富的认知,收到“1+1>2”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后面,教材编排了周而复先生和夏丏尊先生所写的同名散文《猫》,其核心用意在于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文本类群,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在组织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呢?三位作家分别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展开描写的呢?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的辨析思维迅速开启,对三篇文本分析异同,在比照的过程中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方法,在产生冲突和消除冲突的思维过程中,深化了认知。

2.设置多维作业,在实践中加深体悟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认知素养才能有效发展。在当下的“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走向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的人生志向,仅靠道理的讲述和情感的渲染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借力实践活动。目标与现有状态之间的矛盾,构成鲜明的认知冲突,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的名人故事,制作手抄报;制作历史名人卡片,了解名人故事;成立班级宣讲团,讲述历史名人故事并进行评价分享。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帮助学生搭建语文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