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中向课堂要质量

作者: 刘志坚

庖丁解牛时,最得法的是“切中肯綮”。细节,往往是课堂教学中“骨肉相连”的地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也要善于“切中肯綮”,通过解决一个个细节问题,催生高效课堂。

“问学导练”是基于我校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数学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导入、自主学习、自学检测、评议纠错、拓展延伸、达标测试、梳理总结、布置作业”等八个环节,关注“细节”则是其灵魂和关键。

“争分夺秒”是“问学导练”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教研听课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发现许多教师习惯说“无用的话”。比如,一个五年级教师的导语是“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又学习了第二单元,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这样的导入,对学习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按照“问学导练”的要求,倒不如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关于除法,大家有哪些疑问?”教师在学生思考时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交流疑问。在这简短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随机拓展”是“问学导练”高效课堂的法宝,是对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效训练。但在课堂上,一部分教师还缺乏这种意识,不善于随机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失去了活跃思维、提升能力的机会。比如,有这样一道六年级数学填空题:六(1)班男生比女生多1/8,女生比男生少( ),实际上女生比男生少3人,六(1)班一共有( )人。在处理第一个填空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按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类型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画图理解,用整数解答。这样就给了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机会。

“适时追问”是“问学导练”高效课堂的根本。在常规课堂上,部分教师缺乏“刨根问底”意识,导致学生学习不扎实。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列举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王爷爷和张叔叔的平均年龄是55岁,王爷爷和张叔叔的年龄比是3∶2,王爷爷和张叔叔分别多少岁?教师先让两名学生进行板演,之后请其他学生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只说到用55乘2等于110,然后把110按照3比2进行分配,就算出了王爷爷和张叔叔的年龄。如果在学生交流55乘2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乘2”——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平均”的意义,也让学生理解了求“和”的重要作用。一个小小的追问,促进了学生的新认识、深思考,助推了高效课堂的生成。

“注重实效”是“问学导练”高效课堂的目标。在每节数学课结束时,教师大多会进行总结,但学生的回答却往往缺乏深度。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我学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我学会了求比值,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比值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总之,向课堂要质量就要更多地关注细节。只有处理好教和学的细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责 编 东 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