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作者: 田俊江【案例】
早上醒来,打开手机就看到小坤爸爸昨天夜里给我发的好几条信息。原来,昨天小坤爸爸很晚回到家,听说宝贝儿子在学校被同学小轩“打了”,还不是第一次,他顿时火冒三丈。
看到这几条消息后,我一下睡意全无。带小学低年级段几年了,也处理过不少学生矛盾,小坤爸爸的愤怒我是能理解的。我得先调解情绪,再迅速处理事情,很多家校矛盾都是从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来的。
我缓了一下神,给小坤爸爸回了电话。小坤爸爸很快就接了电话。我首先对没有第一时间回复消息表示歉意,然后关心孩子现在的状态。我表示非常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孩子确实没有跟我提起过这件事,而且平时小坤和小轩玩得挺好的,所以事情具体是怎么样的,我需要到学校调查后才能回复他。
或许是小坤爸爸感受到我的真诚,语气缓和了很多。他说,小坤目前的状态还可以,身体也没有明显的伤痕,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留下心理阴影。他也对半夜连发消息表示歉意,流露出对儿子在学校受欺负的担心,不想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表示会调查清楚,如果有必要,会通知双方家长一起参与解决。
看来先处理情绪,与家长共情,并提出行动方案,家长一般都会好好沟通。
到校后,我看到两个孩子的状态都不错。我给小坤的爸爸进行了初步反馈,并解释自己因为有课,只能等最后一节再处理。小坤爸爸对我的安排表示支持。
最后一节课,我把两个孩子叫到一间空教室,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小轩想跟小坤玩,便用手去拍对方的脸,谁知力度没有控制好,给小坤带来了不快的感觉。小坤平时的话不多,虽然不舒服,但也不知道怎样跟对方说,只能生闷气。晚上小坤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小坤无意中说出这件事,还顺便提起之前好几次相似的经历,话语之中满是委屈。小坤妈妈一听特别着急,马上告知了小坤爸爸,随着家长情绪发酵,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我安抚了孩子的情绪,教他们如何友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让小坤对小轩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不快,最终两个孩子笑在一起。至此,孩子之间的事情算是处理了。我把详细情况反馈给小坤爸爸,不仅还原了事情的真相,还表达了对小坤宽容有爱的肯定——小坤已经原谅同学了,还愿意和小轩做朋友。
这件事之后,我几次利用班会,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家长群中,我分享了对孩子的“黄金8问”。
1.发生了什么事情?
2.现在的感受如何?
3.决定怎么做?
4.知不知道这个办法会导致什么结果?
5.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6.是否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
7.对解决办法是否满意?
8.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打算以后怎么做?
小坤爸爸很赞同我的观点,小轩妈妈则意识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买了小礼物、带着小轩去跟小坤道歉。小轩在小坤家里玩了一下午,重新成了好朋友。小坤爸爸说这是“化干戈为玉帛”。
教育是件大事,孩子之间很简单的矛盾,有时会引发家长激烈的反应,若处理不当则容易进一步酝酿成家校冲突。班主任一定要及时介入,化解矛盾,还原事实,彻底处理问题。
【交流】
张秀筐(福建厦门):面对家长时,班主任需要做到“自先沉稳,而后爱人”,也就是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后处理事情。所谓静能生慧,班主任只有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读懂家长情绪背后的需求。教师正确的态度和立场,会传递同理心和慈悲心给家长,权威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真诚地与家长进行情感联结,事情的解决也就相对容易一些。
接纳是一切改变的开始。没有哪个成年人愿意主动改变,如果有,肯定是因为他的行为被接纳了。因此,在面对家长时,我坚持“分享而不教导”的原则。“黄金8问”很有价值,可以为以后家长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康磊(河南滑县):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学生之间的矛盾是他们交往的试错过程,是成长契机。通过试错,重构同学关系,为今后交往积累经验,这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练习。班主任在解决学生矛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到矛盾中体现的认知、行为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差别,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而不是化身“法官”着急做判断、下结论。
在类似的案例中,我会让学生各自平静地复盘事件,写下自己的想法,之后换位思考、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郭献峰(河南长葛):“热”问题要“冷”处理,具体可如下操作:先谈情,以同理心平复稳定对方的情绪,化解对方不良情绪;再说爱,表达对当事人的关心和关爱;后讲理,假以时机,阐明道理。把道理化为有温度的感性交流,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蕊(河南郑州):家校沟通中德育预设非常重要。每次接班之初,我都会开好两场家长会。一是线下家长会,共同明确微信群群规、联系方式和时间等问题。二是线上家长会,聚焦沟通策略,明确沟通的注意事项。同时,我也会对家长与孩子沟通进行一些指导,比如不能偏听孩子的一面之词,禁用暴力,少做批判,态度要温和而坚定等。
肖亚女(福建厦门):很多家长是头一次做父母,需要班主任的引导。班主任要引导家长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让家长在活动中看到孩子的成长,观察孩子与同学的相处模式。这样,班集体才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包容和谐的氛围。
高岩(山东滨州):家校合作是一门艺术。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有些家长知道孩子之间的小打闹属于正常情况,有些家长则会坚持以彼之道治于彼身。此外,家校合作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班主任注意。这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既要有理有据,也要善于共情。家长会有自己的评价,他们之间也会沟通,形成共识。班主任接纳孩子,家长就是来解决问题的;班主任把孩子推出去,那家长就是来闹事的。
周晶晶(江苏无锡):教师在处理家校关系时,要擦亮自己的“三扇窗户”。第一扇是“认知窗”,摆正处理关系的态度,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长和孩子;第二扇是“反思窗”,复盘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妥;第三扇是“智慧窗”,勤学善思,研读专业书籍,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陶岚(河南郑州):家校沟通的本质是尊重。真正的尊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他所处的状况。只有将坦诚与礼仪结合起来,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尊重。
现在,“高自尊”“高敏感”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家长情绪的爆发,也可能是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沟通技巧必不可少。比如,我们需要提前拟定与支配型、表现型、随和型、分析型的人沟通时需要注意的技巧,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沟通,提升沟通的成效。
梅林(山东淄博):根据切身经历,我建议班主任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1.平复双方家长的情绪,最好不要一开始就让家长见面,班主任可以分别找家长谈话,了解真相和诉求。2.事实清楚之后,可以让双方在老师的见证下,沟通解决,该道歉的要道歉。3.事情过后,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给这件事情做个小结。
马艳伟(河南济源):班主任要有一定的钝感力,便于做到客观、高效地解决问题。接到家长发送的信息,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信息多读几遍,形成初步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抚家长,最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赵向媛(内蒙古赤峰):遇到家长情绪激动时,需要有一定的隔离时间确保家长情绪稳定下来。另外,小学生边界感比较模糊,这一点需要提前向家长说明。
【总结】
如果将家校协作比作火锅,那么真诚就是底料、内容是菜品、方法技巧就是调味料。这个“底料”至关重要。
家长作为成年人,社会阅历丰富,“装”出来的“欢迎”很容易被他们识破。案例中,情绪上头的家长遇到态度真诚的班主任,情绪会被慢慢安抚,可见态度真诚的重要性。
真诚首先源于接纳。家长找到班主任是为了解决问题。作为班主任,展现出我们接纳的态度,表达我们解决问题的诚意,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有利的。如果我们拒绝了问题,也就是拒绝了提出问题的人,关闭了沟通的大门,实属下策。
真诚还源自尊重。建立在接纳基础上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而非待人接物的礼貌。家长最关心问题的解决,直指核心问题解决的态度是最大的尊重。此外,家长作为成年人,班主任给家长足够的诚意,家长也会给班主任台阶下。这样的互补有时候会出现化学反应,对于问题解决能产生奇效。
有了真诚作为“底料”,育人方法、心理学技巧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样的“火锅”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案例中的班主任,面对情绪激烈的家长,也并没有明确采用何种教育技巧和方法,一样完美地解决了教育问题。正是此处无招胜有招,态度真诚最能感化人。
(本案例由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8+1工作室征集整理)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