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课程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途径

作者: 赵红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公民法治教育的内容,旨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涵养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着意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日常见闻相关的法治教育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学生体验、思考、研讨等方式,在确保法律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将法律术语转化为“童言童语”,使抽象的法治概念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让小学思政课生动有趣,使法治教育入脑入心,帮助学生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学会识别和判断违法行为,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依托教材资源,体会法在身边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栏目有活动园、阅读角、相关链接、知识窗、小贴士等,教师应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资源活起来,积极丰富教学形式,做到晓之以法、动之以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都是经过编审专家精心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生活场景。有的现象或事件,表面上看与法律不相干,学生往往对其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解读,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寻找事件的法律依据,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学会从法治的角度认识事件,体察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如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众所周知,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教师要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设计学习活动。网络时代出现了很多与网络相关的法治问题,如网络暴力、互联网诈骗、网络赌博、线上非法交易、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等。虽然学校从三年级起就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学生逐步掌握了文字输入、上网搜索资料、制作简单PPT等技能,但这些都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道德与法治的范畴。现在的孩子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从小接触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经历,说说自己是如何运用网络工具搜集信息、进行交际的,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以及现实世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上网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安全文明上网等,选出“网络安全监督员”,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让法律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链接生活图景,树立法治意识

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法治生活事件、生活场景,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法治“生活图景”,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链接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把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和学生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在场意识,消除学生对法律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感受法在身边,体会法治精神。

如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教材展示了“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观察和参与的活动,这些是教材中的法治“生活图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12·4国家宪法日”活动,如讲述“我与宪法”的故事,开展“宪法知识我知道”闯关赛,设计“国家宪法日”手抄报等。经历这些活动,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宪法的重要性和作为根本法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聚焦热点时事,引发情感共鸣

聚焦热点时事,结合法治教育目标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如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材中用两幅图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引导学生理解秋游和看病两个场景涉及的法律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真实生活场景来替代“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这一生活图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和家人在新冠流行期的经历,思考为什么医务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工作,为什么采集样本后要严格消毒,为什么医疗垃圾要集中处理等问题,使学生明白这些操作都应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生联系法律,就明白了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法可依的。同时,列举一些疫情期间的热点事件,如个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疫情信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经营者哄抬物价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用这些真实的时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使其产生认同感。

四、资源整合重构,体现学生主体

要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理服人,就要增强法治教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教育信息化使资源整合重构成为可能。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基于教材文本,精选、整理和重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音频、情景剧、图片等,或者将学习内容做动画处理,引入数字化的学习资料,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大家的思考。

如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的内容和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多数学生对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等缺乏认知,有的学生认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是不受监督的。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认识,解决“权力运行为什么要监督”的问题,教师在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中选取“监督约束行政权力”等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认识到“权力运行受到制约和监督”。对法治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拓宽视野,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

总之,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服务于学生的学,做到多途径开发、多形式利用,遵循教学规律,切合教学实际,努力做到适用而不乱用、有效而不过度。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YB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