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破解困境,实现专业成长

作者: 朱宪纲 陈慧君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才能善用“大思政”,讲好“大道理”呢?为此,本刊特开设《“大思政课”建设》栏目,在新学期开学之际,邀请苏豪珍、王继敏两位中原名师,携手开封、濮阳、平顶山等地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一起探讨如何善用“大思政”、讲好“大道理”的理念和实践,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落实、落细、见效。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总会不断遇到新问题,通过不断的反思、学习、调整,以实现专业成长。具体到思政课的教学,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有关于职业发展的,也有关于课堂操作的。“面对教学改革无所适从,缺少权威性的引领,从而引起职业效能感逐渐降低”,就是问题之一。

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与状态,和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比如,在讲授《中流砥柱》一课时,需要讲述年代久远的历史。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日常学习或研学活动中有所了解,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入,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也就不会积极。

面对此类困境,我们青年教师虽然没有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一定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主动打破困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去思考、去解决,实现从课堂的主角慢慢向课堂的组织者、向导的角色转变。

首先,我们要坚持学习,学习是成长的最佳途径,通过学习可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其次,我们要坚持走近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做到课堂真正为学生服务。最后,我们要坚持反思,比如坚持手写教案,在每一篇教案后写一写教学反思,并对现有教学设计进行再思考、再优化,不断在每一次的反思中提升自己,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

青年教师眼里的“大思政课”,是以多维度评价为导向的——

它要求思政课教师是多面手,能引经据典,贯穿古今;能从社会大课堂的细微之处着手,讲授人生哲理;能让实践活动如活水般激活课堂,促进学思行结合。它要求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学科素养实现全面提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思政课”建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积极主动地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专业成长上“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急不得、躁不得,需要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青年思政课教师期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要求也很迫切,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这其实不利于长期稳定的专业成长。

第二,青年思政课教师对于专业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在提升自己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容易出现没有明确目标和可行规划,甚至陷入迷茫。

第三,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会拥有学科外的身份,比如班主任、社团负责人等,需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时间和精力会被分散。当管理压力较大时,会出现无暇顾及专业成长的现象。

第四,在“双新”背景下,思政课也需要不断创新。这要求青年教师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愿意创新、敢于创新。

总之,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教材的选择、处理和开发”“教学设计与校情、学情和谐统一”……这一系列问题需要青年教师真正沉下心来去思考、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