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好“四课”,让阅读有“法”可依
作者: 刘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情节设置、人物刻画及语言艺术都是经典。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四大古典名著阅读单元,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上好以下“四课”。
一、上好名著导读课,指导制订阅读计划
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选读《西游记》时,笔者考虑到《西游记》篇幅较长等因素,设置名著导读课,带领学生从教材中的《猴王出世》入手,与《西游记》原著建构关联,并借助“分析孙悟空的形象”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解决“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共经历了多少难,每一难是什么”的问题。
指导学生合理制订阅读计划,持续保持阅读热情。学生阅读体量较大的古典名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回目入手。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学生可按照每天阅读1回的进度制订计划,在充裕时间内细细消化书中内容。
二、上好回目引读课,帮助理清小说的结构
我国的古典名著作品,多是章回体小说。阅读《西游记》时,笔者以回目引读课为抓手,引导学生先从回目读起,再在课上进行“读回目猜故事”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带着任务去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此后,笔者又专门拿出一节课带着学生重读其回目,巩固阅读印象,理出《西游记》的故事主线,画出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思维导图。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大多关注文中的故事,但回目引读课让学生认识到了回目的重要性,学会借助回目理清整个小说的结构。
三、上好批注指导课,促使学生读得有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批注式阅读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推动作用。笔者倡导的批注指导课,把“针对文本人物进行点评式批注”作为重点批注方向来探讨。比如,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会对每个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批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自我思考,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四、上好精读探究课,优化思维和语感
《西游记》融合了儒、佛、道等文化,需要精读、细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阅读原著还比较困难。因此,在精读指导课上,笔者通过《猴王出世》章节,请学生围绕“在你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猴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这一问题去读文本。其间,学生通过描写孙悟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自然而然地总结出“野性、机灵、顽皮、自信、勇敢”的猴王特征。
总之,相应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教会他们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学会客观地认识世界。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