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孔爱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把德育融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同时,重视德育工作,加大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关注,可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三观”,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后备军和建设者。要针对小学德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专项教研工作,笔者认为,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充分把握教育观念,实现全员育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因此,将德育融入教学工作,需要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教职工而言,将德育观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

例如,教师开展“传球”游戏时,可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游戏目标,使其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注重养成教育,促使德育工作规范化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加强德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比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帮助他们辨别是非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健康成长。

同时,为了避免说教式教学模式的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方式,让德育内容浅显易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及良好的品德。例如,小学生遇上喜爱的花草等,可能会产生采摘的想法,但内心又认识到“随意采摘是错误行为”。教师可以针对这类事件上一堂专门的规范课,通过举例、换位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分清哪些是错误行为、哪些是正确行为,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注重开展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课外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德育课堂充满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在主题班会上请学生一一介绍手中资料的用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丰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小学德育工作非常重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最终使其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责 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