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要善于节约时间成本
作者: 沈丽新在企业管理中,“时间成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需要核算。同理,教师在工作中是否得心应手、能否享受到职业幸福,也与付出的时间成本有关。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教师花费的时间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收全班学生完成的作业”这件事上,A教师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有漏网之鱼,而B教师却有妙招轻松完成、且不存在学生“逃逸”的可能性。那么,在A教师辛苦查询“哪个学生还没交作业”时,B教师就可以去研究教材、备课。可见,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各种事情上,都要核算自己的时间成本,争取用最简约的方法、最少的时间去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一、巧用方法,让新生尽快适应
每年的九月份,一年级教室都充斥着各种“兵荒马乱”。其中,“不会排队”是常见问题,让教师头疼不已。教师在组织排队的时候,总有几个迷糊的娃找不着自己的位置,各种批评也会在这时候发生,浪费着教师的时间。
一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学号,但在开学的一两个月里,我只让学生按身高排成男女生各一队,然后命名排在各队第一的学生为“男生1号”和“女生1号”,他们俩成为“手拉手小伙伴”。在确定好大家在队伍中的位置之后,我依次跟每一个学生确认“你是男生几号/女生几号”。不仅让他们各自跟我复述,还在他们的姓名贴上写好数字,然后组织大家前后左右认一认。最后,组织学生解散队伍后再排队,巩固他们对自己在队伍中位置的认识。
教室里的座位,“男生1号”与“女生1号”成为同桌;餐厅里的位置,“男生1号”与“女生1号”面对面。依此类推,学生能熟记前后左右的小伙伴。当我再次组织排队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地确认跟哪些人站一起。偶尔个别孩子找不到位置,我只要问“你是男生/女生几号”,就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位置。
运用这样的方法,给一年级新生排队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再也不会有教师对学生“你不知道自己排哪里吗”的质问,学生之间也能较快地建立起友谊——这样的社交环境也能够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期。
二、简化安排,让值日高效有序
新学期,一位教师发给我看她给全班学生排的值日表。表格上密密麻麻,人人有岗位。但是她也不无担心:因为试行一周后发现还是有学生会忘记自己的职责,让值日表形同虚设。
我看了一下这份值日表,表格里的各项值日工作分不同地点、不同时段安排得挤挤挨挨。教师排这份表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要想出40多个不同的岗位,要给这些不同岗位五花八门的命名——如“班主任助理”“下课口令员”“上午室内操管理员”“下午眼保健操管理员”等,还要打印好几份——需要张贴在教室里,也需要放手边备查。我更好奇的是:教师本人记得住这40多个学生在哪个时间段负责哪一个岗位吗?这样的安排当然不能算错,但是教师付出的时间成本太大。
我会简化值日安排,甚至不会特意去制定值日表——而是直接把值日生安排与座位顺序结合起来。每个小组轮值1周,7个小组分7周完成值日,第8周开始新的一轮。在每个星期一的时候我按座位顺序分工,也指导分工以外的合作。后面的星期二到星期五,学生只要重复星期一的分工与合作即可。因为前一天刚指导过,一般不会产生混乱。每个小组的分工都与座位顺序一致。当哪个区域值日工作没到位的话,我看着座位顺序就能确认是谁负责的,可以第一时间指导。
因为每天参与值日的人数较少——每组就五六个学生,很好地避免了各种玩闹与推脱。大家的职责又明确——彼此之间都知道分工,可以尽快地完成值日工作。整个过程中,教师花费的时间成本是非常小的。
后来那位同行采用了我的值日方法,觉得非常好用,理由就是“学生不容易忘记,教师监督方便”,舍弃了她精心规划的值日表。如果把排值日表、跟40多个学生落实值日岗位的时间用来多观察学生、陪伴学生、研究教材,他们班第一周师生相处也许可以更顺利一点。
三、优化装饰,让小天地简洁美观
每年新学期,教师都会响应学校要求布置教室。一时之间,各个墙面都会花花绿绿、异彩纷呈。各种标语,各种口号,甚至“我在XX班很想你”这种网络风也弥漫教室。
一个好的导演拍电影的时候,场景里呈现的每一个道具都有它既定的寓意,可以更生动地演绎事件、烘托氛围。同理,教室里的装饰也需要优化。如果教室里的装饰不利于学生静心学习,则完全可以舍弃。比如,在绿化很好的学校里,教室里的绿植完全不必过多,适当地在讲台、书柜放置一两盆,就是很好的点缀,能够美化教室环境。学生置物柜上一大排、几十盆绿植(很多班级都是每个学生带一盆),则成为教师的负担。管理这几十盆绿植需要精力,即便安排学生管理也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甚至引起额外的麻烦。
比如,我就曾观察到有的淘气学生一下课就拿着洒水壶到处喷洒,其他学生桌面上的作业本、教室书柜上的书都被打湿了,引起麻烦与纠纷,教师又得花时间去处理、去教育。如果绿植管理不到位,则还会出现“期初郁郁葱葱、期末残枝败叶”,对养成教育并无好处。
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逗留时间最多的场所。一个教室是否令学生喜欢,与这个教室的教师有关,也与教室环境有关。教室环境一切设计、装饰的出发点都该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过于繁复的装饰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令学生视觉疲劳。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更巧妙。绘画需要留白,教室装饰也讲究留白,让学习环境更简洁、更美观。
四、减免兑奖,让学习真正发生
恰到好处的表扬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可以敦促学生向上、向好。但是表扬最好不要泛滥,表扬的标准不要模糊不清。
看到过下列“奖状”——
同学本周在练字、书面作业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被评为“小小书法家”。
同学本周认真完成值日任务,并主动帮助小组成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被评为“劳动小能手”。
同学本周听课认真、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被评为“听课小标兵”。
这样的表扬信其实透露着各种尴尬。书面作业有进步,就称得上“书法家”了?获得这个奖项的同学,究竟是班上字最美的,还是仅仅写字有进步?这两者之间区别很大。如果是前者,也还说得过去;如果是后者,就言过其实了。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作业认真,还是值日认真,或者听课认真,这些都是基本要求,是学生应该做到的。对一个人做到了应该做到的事,没必要正式的书面表扬。即便要表扬,表扬的评判依据至少要固定并持续。
此外,要警惕的是:“小小书法家”这样的奖项也有可能会伤害到那些“作业一直写得很认真,但不是从乱写进步到认真写,所以得不到奖状”的学生。
字能写端正了、值日认真完成了、听课认真了……这样的小进步,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即可。无论私下还是当众肯定学生在自己基础上的进步与提高,学生都会获得良好的体验感。教师可以把书写、颁发这样的表扬信的时间省下来,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性学习,从而保持整个学期的学习好状态,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日常相处中,我对学生的肯定与赞美并不少。但我基本不组织各种兑奖。一旦启动这样的机制,固然会激发一些学生在某个阶段里的好状态,但是教师付出的时间成本很多。有的教师会让学生统计课堂发言次数,超过几次可以兑换小红花。然后若干朵小红花可以兑换“大苹果”贴纸,几张“大苹果”贴纸可以减免一次回家作业……在这个过程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加上幼稚,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现象,教师还得在接到小朋友的投诉后去“破案”,然后去进行品质教育……花费的都是时间。
凡是涉及学业成果,我当然也隆重表扬,但这样的表扬很克制,不泛滥。我记录每一单元的默写成绩,期末的时候汇总八次单元默写成绩,评选“单词大王”一、二、三等奖及特等奖。我记录每一单元的课堂作业成绩,期末的时候汇总八次课堂作业,评选“英语学习学期全优奖”。这两个奖项含金量极高,评判标准稳定并明确,评价过程需要持续整个学期。为了得到这两个奖项,学生会认真对待每一次默写与作业,也被督促重视过程性学习。为督促孩子不偏科、均衡发展,我还会设一个“期末语数英三科全优奖”,这也是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在意的奖项。
同样时间内的资金和劳动,花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收益。所以企业家格外重视时间成本。教育教学工作纷繁复杂,教师在安排各种事务的时候,也要仔细核算时间成本。无论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在同样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花费时间最少的那种方式。同时,在启动各项工作之前,要多考虑如何节省时间成本。长此以往,教师的工作状态就会更好,就能获取更多的职业幸福。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