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上,怎样让思维“发声”
作者: 王晓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学生心中明白某道题的解法,但无法清晰、流畅地说明解题思路。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思维脉络不够清晰、表达能力欠缺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说思维导图是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那么数学口语表达,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也来“发声”。
近年来,在新生态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未来小学开展了有关“大数学6+1”的课题研究。笔者也借此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深度探究,并总结出以下四个体会。
一、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想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要想让学生“想说”,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挖掘出教学内容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善于引导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笔者以互动聊天模式开启新课,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自然地关注学习内容,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同时,通过正向鼓励,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敢说”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就要“少说”,并给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比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另外,教师提问时要公平公正,提问的范围要尽可能广些,调动每个学生的发言热情。
比如,在教学“沏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贴合具体情境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教学后期,教师可以出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邀请学生参加动手实践活动,并设置小组内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实知识、学会表达。
三、示范引领,培养学生“会说”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就要严于律己,做到语言规范、精练准确、问题指向性明确。
比如,讲授“运算律”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先学习、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时注重言语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以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此外,在教学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
四、搭建舞台,激发学生“善说”
在培养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定期开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越来越“善说”。比如,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未来少年说”活动,让学生在分享数学故事中想说、敢说。
总之,在新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努力践行“大教育,全课程,活课堂,高质量,新生活”的教育主张,帮助更多学生提升数学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栏责编 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