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课程,让幼小自然衔接
作者: 王小敏 王会莹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课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注重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新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幼小衔接?笔者结合一年级新生特点,从语文课程切入,从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角度,积极探索幼小衔接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期帮助一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一、理解课程理念
1.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笔者对这句话的诠释是:教育的核心,是站在儿童立场。
过去,人们常认为传统教育理念是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希望儿童可以适应小学的教育环境,希望儿童能为小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的幼小衔接,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已有经验及需求,还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幼小衔接的中心。
因此,我们应秉承“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这一核心教育理念,重视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营造,让环境真真正正、实实在在成为儿童成长的支撑力量。
2.生活即教育
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它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当教师能够将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时,也就能基于幼小衔接,不断调整、优化原有课程内容与结构,构建出“基于主题的多学科融合”入学课程体系。但是,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段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幼儿园将课程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当小学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五大领域的特点,延续幼儿园“在生活中、游戏里学习”的原则,会进一步加强生活和学科的双向联系。
因而,小学教师可以围绕幼小衔接主题,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中选取学习素材,多学科融合,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二、课程目标
1.协助儿童幼小平缓过渡
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将幼小平缓过渡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儿童学习发展特点与规律,优化开学主题课程体系,减缓坡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入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助力其获得学习力、思考力与实践力。所以,入学课程的四个关键内容——
一是知识,包括学科内容。
二是技能,包括儿童为了完成课程实施任务而必需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三是品格,包括儿童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勇气、对未知事物的充满好奇及探索欲等。
四是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儿童对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同伴关系等方面的认知意识、评价和态度。
五是学科素养,包括语言积累、思维发展、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
3.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教师可以借助开学主题课程等,全面做好儿童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有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时间意识、探究意识,确保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实施
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设置为入学的关键适应期。有些学校将一年级的开学课程主题确定为“我上学了”,按时间先后推出“初识小学生活、熟悉小学生活、融入小学生活”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1.初识小学生活——入学仪式,开启小学新世界
环境营造。真正丰富且有意义的学习体验,需要将好的环境和课程优化相融合。因此,教师可以将环境看作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利用校园中的各种树木、沙池、攀岩墙、阅读长廊、精美的绘本、漂亮的绿植,为学生营造富有童趣、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入学仪式。仪式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学校都会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举办隆重的开学典礼和入班仪式,并给每一个幼升小学生送上真诚祝福,毕业班学生也会参与进来,和新入学学生做好交接。开学典礼等活动,会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带着希望步入下一个成长阶段。入班仪式中,为了减少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可以为每个新生送上爱的拥抱和一份小礼物,让孩子快乐地融入小学生活。
2.熟悉小学生活——建构规则,走进校园
为让学生真正走进校园,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可以围绕归属感“做文章”。比如,入学第一周、第二周,带领新生聚焦“我和我的学校”“我和我的好朋友”两个周主题,开展认识校园、班级、老师、同学等系列活动体验课程,让学生认识校园,或让学生画出“我眼中的校园”,以此拉近和学校的距离。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日常交往礼仪、如厕礼仪、洗手礼仪,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
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相关的绘本,来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新入学的孩子听了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后,有学生表示:“上课的时候,想发言要举手,我们要遵守课堂纪律。”还有学生表示:“故事里的大卫,因为守规矩,所以和小伙伴相处得很友好,我要像他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对小学校园越来越熟悉,入学时的疑惑会逐一破解。
再如,学校可以面向新入学学生开展“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主题讨论,帮助学生在与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中,发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设想未来学习生活的精彩;开设“我和我的校园”“我和我的好朋友”每周主题课,通过请学生讲解校园环境、介绍周边同学等互动活动,推动学生主动了解学校、认识新同学;体育、音乐学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携手组织认识操场、律动训练“排队集合快静齐”、唱游活动“找朋友”等户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新环境的人、对新伙伴的熟悉度,使之快速融入校园集体生活,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跨学科、多元化课程的参与体验,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帮助学生不知不觉间认识新校园、了解新校园、爱上新校园、融入新校园。
3.融入小学生活——遵循天性,自然衔接
小学新学年的第3周、第4周,通常会开展“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一起去探险”等主题活动,旨在帮助新入校学生在认识校园、结交朋友后,借助课程将他们的视野引向学校更宽阔的空间,与学校周围的一切自然建立关系,从“熟悉小学生活”进阶到“融入小学生活”。
在这两周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风喜欢跟我玩》《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等系列绘本,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多分享,与当下的学习生活配对,进而带着好奇心和勇气在教室和校园里学习、生活、游戏、探索。
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了解绘本《我上小学了》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回顾开学以来,小学校园生活里印象深刻、感受深的记忆,结合自己的体验,创作完成属于自己的读写绘本《我上小学了》。
每年9月,是各学校“我上学了”主题课程实施的黄金期,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形式,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得鲜活有趣、学得充实开心。
四、课程评价
评价,是反馈课程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可以在“我上学了”主题课程实施中,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比如,通过成长记录袋收录学生一个月来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画面,记录学生日常情况,呈现学生的识字、阅读、表达、生活应用等方面的成长印记。
再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填写“家校沟通反馈表”,并结合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评价机制,让学生清楚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循,使评价机制真正助力学生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与之前有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所以,以课程教学为纽带,借助入学主题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让幼小衔接从“单向”变“双向”,从“陡坡”变“缓坡”,从“短途”变“长途”,使小学真正成为“有准备的学校”,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