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点体会
作者: 梁武道德与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两个重要支柱。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笔者不断摸索、实践,寻找到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不错,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保障知行合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虽然倡导了多年,但在现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得不到重视,依然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意识不到自己就是实践者,导致知行分离。例如,在一年级《吃饭有讲究》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要改变挑食的坏习惯,保障营养均衡”的思想,多数学生听了,虽然认识到不该挑食,但挑食的毛病依然如故。这就是典型的学生认知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
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行动的实践者?笔者认为,教师需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帮助学生,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依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学模式灵活多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求知的原动力,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教学模式从固化单一走向灵活多元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规律出发,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一些实践性、游戏性的元素,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当冲突发生》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校园中冲突发生的情境、赏析类似电影片段、还原冲突场景、探究相关问题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带学生一起深入剖析冲突发生的根源,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途径。
三、教学内容关联生活,提供应用场景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身边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在三年级《安全记心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强调学生在上下学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上下学的路上很少有车辆,有的学生甚至连信号灯都没见过,如何懂得遵守交通规则?这个教学内容显然是与生活实际不吻合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应用场景。比如,“在上学的路上,你看见前面的信号灯刚好显示红色标志,此时一辆车从你身边经过,它可以通过信号灯吗?如果信号灯变黄了,它可以通过信号灯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此时学生便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做出正确的选择,将交通规则熟记于心。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精心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教学素材,通过一些真实、客观的情境引入,进行教学指导,夯实知识积累。
(责 编 清 风)